☆梁啟超○變法通議
△自序(一)
法何以必變?凡在天地之間者,莫不變。晝夜變而成日,寒暑變而成歲。大地肇起,流質炎炎,熱溶冰遷,累變而成地球。海草螺蛤、大木大鳥、飛魚飛龜、袋獸脊獸,彼生此滅,更代迭變而成世界。紫血紅血,流注體內,呼炭吸養,刻刻相續,一日千變,而成生人。藉曰不變,則天地人類並時而息矣。故夫變者,古今之公理也。貢助之法變為租庸調,租庸調變為兩稅,兩稅變為一條鞭。井乘之法變為府兵,府兵變為彍騎,彍騎變為禁軍。學校升造之法變為薦辟,薦辟變為九品中正,九品變為科目。上下千歲,無時不變,無事不變。公理有固然,非夫人之為也。為不變之說者,動曰守古,守古。庸詎知自太古、上古、中古、近古以至今日,固已不知萬百千變。今日所目為古法而守之者,其於古人之意,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!今夫自然之變,天之道也,或變則善,或變則敝。有人道焉,則智者之所審也。語曰:學者上達,不學下達。惟治亦然。委心任運,聽其流變,則日趨於敝;振刷整頓,斟酌通變,則日趨於善。吾揆之於古,一姓受命,創法立制以後,其子孫之所奉行,必有以異於其祖父矣。而彼君民上下,猶澗焉以為吾今日之法,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,薾然守之,因循不察,漸移漸變,百事廢弛,卒至疲敝,不可收拾。代興者審其敝而變之,斯為新王矣。苟其子孫違於此義,自審其敝而自變之,斯號中興矣。漢唐中興,斯固然矣。《詩》曰: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言治舊國必用新法也。其事甚順,其義至明,有可為之機,有可取之法,有不待不行之勢,有不容少緩之故。為不變之說者猶曰守古守古,坐視其因循廢弛,而漠然無所動於中。嗚呼!可不謂大惑不解者乎!《易》曰:「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」伊尹曰:「用其新,去其陳,病乃不存。夜不炳燭則昧,冬不御裘則寒,渡河而乘陸車者危,易證而嘗舊方者死。」今專標斯義,大聲疾呼,上循土訓誦訓之遺,下依朦諷鼓諫之義。言之無罪,聞者足興。為六十篇,分類十二。知我罪我,其無辭焉。
△論不變之害(二)
今有巨廈,更歷千歲,瓦墁毀壞,榱棟崩折;非不枵然大也,風雨猝集,則傾圯必矣。而室中之人,猶然酣嬉鼾臥,漠然無所見聞;或則睹其危險,惟知痛哭,束手待斃,不思拯救;又其上者,補苴罅漏,彌縫蟻穴,苟安時日,以覬有功。此三人者,用心不同,漂搖一至,同歸死亡。善居室者,去其廢壞,廓清而更張之,鳩工庀材,以新厥構。圖始雖艱,及其成也,輪焉奐焉,高枕無憂也。惟國亦然,由前之說罔不亡,由後之說罔不強。
印度,大地最古之國也,守舊不變,夷為英藩矣。突厥地跨三洲,立國歷千年,而守舊不變為六大國執其權分其地矣。非洲廣袤,三倍歐土,內地除沙漠一帶外皆植物饒衍,畜牧繁盛。土人不能開化,拱手以讓強敵矣。波蘭為歐西名國,政事不修,內訌日起,俄、普、奧相約,擇其肉而食矣。中亞洲回部素號饒悍、善戰鬥,而守舊不變,俄人鯨吞蠶食,殆將盡之矣。越南、緬甸、高麗,服屬中土,漸染習氣,因仍弊政,薾靡不變,漢官威儀,今無存矣。今夫俄宅苦寒之地,受蒙古鈐轄,前皇殘暴,民氣凋喪,岌岌不可終日。自大彼得遊歷諸國,學習工藝,歸而變政;後王受其方略,國勢力盛,闢地數萬里也。今夫德,列國分治,無所統紀,為法所役,有若奴隸。普人發憤興學練兵,遂蹶強法,霸中原也。今夫日本幕府專政,諸藩力征,受俄、德、美大創,國幾不國;自明治維新,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,割我台灣也。又如西班牙、荷蘭,三百年前屬地遍天下,而內治稍弛,遂即陵弱,國度夷為四等。暹羅處緬、越之間,同一綿薄,而稍自振厲則巋然尚存。記曰:不知來,視諸往。又曰:前車覆,後車戒。大地萬國,上下百年間,強盛弱亡之故,不爽累黍。蓋其幾之可畏如此也!
中國立國之古等印度,土地之沃邁突厥,而因沿積弊,不能振變,亦伯仲於二國之間。以故地利不辟,人滿為患。河北諸省歲雖中收,猶道堇相望;京師一冬,死者千計。一有水旱,道路不通,運賑無術,任其填委,十室九空。濱海小民,無所得食,逃至南洋美洲諸地,鬻身為奴,猶被驅迫,喪斧以歸。馴者轉於溝壑,黠者流為盜賊。教匪會匪,蔓延九州,伺隙而動。工藝不興,商務不講,土貨日見減色;而他人投我所好,製造百物,暢銷內地,漏卮日甚,脂膏將枯。學校不立,學子於帖括外一物不知。其上者考據詞章,破碎相尚,語以瀛海,瞠目不信。又得官甚難,治生無術,習於無恥,瞢不知怪。兵學不講綠營防勇,老弱癖煙,凶悍騷擾,無所可用。一旦軍興,臨事募集,半屬流匄。器械窳苦,囊糈微薄。偏裨以上,流品猥雜,一字不識,無論讀書;營例不諳,無論兵法。以此與他人學問之將,紀律之師相遇,百戰百敗,無待交綏。官制不善,習非所用,用非所習。悉權胥吏,百弊蝟起。一官數人,一人數官,牽制推諉,一事不舉。保獎朦混,鬻爵充塞,朝為市儈,夕登顯秩。官途壅滯,誤補窘悴,非鑽營奔競,不能療饑;俸廉微薄,供億繁浩,非貪污惡鄙,無以自給。限年繩格,雖有奇才,不能特達,必俟其筋力既衰、暮氣將深,始任以事。故肉食盈廷,而乏才為患。法弊如此,雖敵國外患晏然無聞。君子猶或憂之,況於以一羊處群虎之間,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者乎?
孟子曰:「國必自伐,然後人伐之。」又曰:「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。」又曰:「能治其國家,誰敢侮之?」中國戶口之眾,冠於大地;幅員式廓,亦俄英之亞也。礦產充溢,積數千年未經開採;土地沃衍,百植並宜。國處溫帶,其民材智。君權統一,欲有興作,不患阻撓。此皆歐洲各國之所無也。夫以舊法不可恃也如彼,新政之易為功也又如此,何捨何從,不待智者,可以決矣。
難者曰:今日之法,匪今伊昔。五帝三王之所遞嬗,三祖八宗之所詒謀,累代率由,歷有年所。必謂易道乃可為治,非所敢聞。釋之曰:不能創法,非聖人也;不能隨時,非聖人也。上觀百世,下觀百世,經世大法,惟本朝為善變。入關之初,即下剃髮之令,頂戴翎枝,端罩馬褂,古無有也,則變服色矣。用達海創國書,借蒙古字以附滿洲音,則變文字矣。用湯若望、羅雅谷作憲書,參用歐羅巴法,以改大統歷,則變曆法矣。聖祖皇帝,永免滋生人口之賦,併入地賦,自商鞅以來,計人之法,漢武以來,課丁之法,無有也,則變賦法矣。舉一切城工河防,以及內廷營造,行在治蹕,皆雇民給直,三王於農隙使民,用民三日,且無有也,則變役法矣。平民死刑,別為二等,曰情實,曰緩決,猶有情實而不予句者,仕者罪雖至死,而子孫考試入仕如故,如前代所沿,夷三族之刑,發樂籍之刑,言官受廷杖,下鎮撫司獄之刑,更無有也,則變刑法矣。至於國本之說,歷代所重,自理密親王之廢,世宗創為密緘之法,高宗至於九降綸音,編為《儲貳金鑒》,為世法戒,而瞢儒始知大計矣。巡幸之典,諫臣所爭,而聖祖、高宗,皆數幸江南,木蘭秋狝,歲歲舉行;昧者或疑之,至仁宗貶謫松筠,宣示講武習勞之意,而庸臣始識苦心矣。漢、魏、宋、明,由旁支人繼大統者,輒議大禮,斷斷爭訟;高宗援據《禮經》,定本生父母之稱,取葬以士、祭以大夫之義,聖人制禮,萬世不易,觀以醇賢親王之禮,而天下翕然稱頌矣。凡此皆本朝變前代之法,善之又善者也。至於二百餘年,重熙累洽,因時變制,未易縷數。數其犖犖大者,崇德以前,以八貝勒分治所部,太宗與諸元弟,朝會則共坐,餉用則共出,俘虜則均分;世祖入關,始嚴天澤之分,裁抑諸王驕蹇之習,遂壹寰宇,詒謀於今矣。累朝用兵,拓地數萬里,膺閫外之寄,多用滿蒙;逮文宗而兼用漢人,輔臣文慶,力贊成之,而曾左諸公,遂稱名將矣。八旗勁旅,天下無敵,既削平前三藩後三藩,乾隆中屢次西征,猶復簡調前往,朝馳羽檄,夕報捷書;逮宣宗時,而同知索倫兵不可用。三十年來,殲蕩流寇,半賴召募之勇以成功,而同治遂號中興矣。內而治寇,始用堅壁清野之法,一變而為長江水師,再變而為防河圈禁矣。外而交鄰,始用閉關絕市之法,一變而通商者十數國,再變而命使者十數國矣。此又以本朝變本朝之法者也。吾聞聖者慮時而動,使聖祖世宗生於今日,吾知其變法之銳,必不在大彼得威廉第一睦仁之下也。記曰:法先王者法其意。今泥祖宗之法,而戾祖宗之意,是烏得為善法祖矣乎?
中國自古一統,環列皆小蠻夷,但虞內憂,不患外侮。故防備之意多,而興利之意少;懷安之念重,而慮危之念輕。秦後至今,垂二千年,時局匪有大殊,故治法亦可不改。國初因沿明制,稍加損益。稅斂極薄,征役幾絕。取士以科舉,雖不議經世,而足以揚太平。選將由行伍,雖未嘗學問,然足以威萑苻。任官論資格,雖不得異材,而足以止奔競。天演外戚,不與政事,故無權奸僭恣之虞;督撫監司,互相牽制,故無藩鎮跋扈之患。使能閉關畫界,永絕外敵,終古為獨立之國,則墨守斯法,世世仍之,稍加整頓,未嘗不足以治天下。而無如其忽與泰西諸國相遇也。泰西諸國並立大小,以數十計,狡焉思啟,互相猜忌,稍不自振,則滅亡隨之矣。故廣設學校,獎勵學會,懼人才不足,而國無與立也。振興工藝,保護商業,懼利源為人所奪,而國以窮蹙也。將必知學,兵必識字,日夜習練,如臨大敵。船械新制,爭相駕尚,懼兵力稍弱,一敗而不可振也。自余庶政,罔不如是。日相比較,日相磨厲,故其人之才智,當樂於相師,而其國之盛強,常足以相敵,蓋捨是不能圖存也。而所謂獨立之國者,目未見大敵,侈然自尊,謂莫己若。又欺其民之馴弱而凌牿之,慮其民之才智而束縛之,積弱陵夷,日甚一日。以此遇彼,猶以敝癰當千鈞之弩,故印度、突厥之覆轍,不絕於天壤也。
難者曰:法固因時而易,亦因地而行。今子所謂新法者,西人習而安之,故能有功,苟遷其地,則弗良矣。釋之曰:泰西治國之道,富強之原,非振古如茲也,蓋自百年以來焉耳。舉官新制,起於嘉慶十七年,民兵之制起於嘉慶十七年,工藝會所,起於道光四年,農學會起於道光二十八年,國家撥款以興學校,起於道光十三年,報紙免稅之議,起於道光十六年,郵政售票,起於道光十七年,輕減刑律,起於嘉慶二十五年,汽機之制,起於乾隆三十四年,行海輪船,起於嘉慶十二年,鐵路起於道光十年,電線起於道光十七年。自余一切保國之經,利民之策,相因而至,大率皆在中朝嘉道之間。蓋自法皇拿破侖倡禍以後,歐洲忽生動力,因以更新,至其前此之舊俗,則視今日之中國無以遠過。惟其幡然而變,不百年間,乃勃然而興矣。然則吾所謂新法者,皆非西人所固有,而實為西人所改造。改而施之西方,與改而施之東方,其情形不殊,蓋無疑矣。況蒸蒸然起於東土者,尚明有因變致強之日本乎?
難者曰:子言辯矣。然伊川被發,君子所歎,用彝變夏,究何取焉。釋之曰:孔子曰:「天子失官,學在四彝。」春秋之例,彝狄進至中國則中國之。古之聖人未嘗以學於人為慚德也。然此不足以服吾子,請言中國。有土地焉,測之,繪之,化之,分之,審其土宜,教民樹藝,神農後稷,非西人也。度地居民,歲杪制用,夫家眾寡,六畜牛羊,纖悉書之,《周禮》《王制》,非西書也。八歲入小學,十五就大學,升造爵官,皆俟學成,庠序學校,非西名也。謀及卿士,謀及庶人,國疑則詢,國遷則詢,議郎博士,非西官也。流宥五刑,疑獄眾共,輕刑之法,陪審之員,非西律也。三老嗇夫,由民自推,辟署功曹,不用他郡,鄉亭之官,非西秩也。爾無我叛,我無強賈,商約之文,非西史也。交鄰有道,不辱君命,絕域之使,非西政也。邦有六職,工與居人,國有九經,工在所勸,保護工藝,非西例也。當寧而立,當扆而立,禮無不答,旅揖士人,禮經所陳,非西制也。天子巡守,以觀民風,皇王大典,非西儀也。地有四游,地動不止,日之所生為星,瑟緯雅言,非西文也。腐水離木,均發均縣,臨鑒立景,蛻水謂氣,電緣氣生,墨翟、元倉、關尹之徒,非西儒也。故夫法者,天下之公器也,征之域外則如彼,考之前古則如此。而議者猶曰彝也,彝也,而棄之,必舉吾所固有之物,不自有之,而甘心以讓諸人,又何取耶?
難者曰:子論誠當。然中國當敗衄之後,窮蹙之日,慮無餘力克任此舉;強敵交逼,眈眈思啟,亦未必能吾待也。釋之曰:日本敗於三國,受迫通商,反以成維新之功。法敗於普,為城下之盟,償五千兆福蘭格,割奧斯、鹿林兩省,此其痛創,過於中國今日也;然不及十年,法之盛強,轉逾疇昔。然則,敗衄非國之大患,患不能自強耳。孟子曰:國家閒暇,及是時明其政刑,雖大國必畏之矣。又曰:國家閒暇,及是時般樂怠敖,是自求禍也。泰西各國磨牙吮血,伺於吾旁者固屬有人,其顧惜商務,不欲發難者,亦未始無之。徒我晦盲太甚,厲階孔繁,用啟戎心,亟思染指。及今早圖,示萬國以更新之端,作十年保太平之約,亡羊補牢,未為遲也。
天下之為說者,動曰一勞永逸,此誤人家國之言也。今夫人一日三食,苟有持說者曰一食永飽,雖愚者猶知其不能也。以飽之後,歷數時而必饑。饑而必更求食也。今夫立法以治天下,則亦若是矣。法行十年,或數十年,或百年,而必敝。敝而必更求變,天之道也。故一食而求永飽者,必死。一勞而求永逸者,必亡。今之為不變之說者,實則非真有見於新法之為民害也。夸毗成風,憚於興作,但求免過,不求有功。又經世之學,素所未講,內無宗主,相從吠聲。聽其言論,則日日痛哭;讀其詞章,則字字孤憤;叩其所以圖存之道,則貽然無所為對,曰:天心而已,國運而已,委心袖手,以待覆亡。噫,吾不解其用心何在也!
要而論之,法者,天下之公器也,變者,天下之公理也。大地既通,萬國蒸蒸,日趨於上,大勢相迫,非可閼制。變亦變,不變亦變。變而變者,變之權操諸己,可以保國,可以保種,可以保教;不變而變者,變之權讓諸人,束縛之,馳驟之。嗚呼,則非吾之所敢言矣!是故變之途有四:其一,如日本,自變者也;其二,如突厥,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;其三,如印度,見並於一國而代變者也;其四,如波蘭,見分於諸國而代變者也。吉凶之故,去就之間,其何擇焉?詩曰:「嗟我兄弟,邦諸人友。莫肯念亂,誰無父母。傳曰:嫠婦不恤其緯,而憂宗周之霣,為將及焉。此固四萬萬人之所同也。彼猶太之種,迫逐於歐東;非洲之奴,充斥於大地。嗚呼,夫非猶是人類也歟!
△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(三)
難者曰:中國之法,非不變也。中興以後,講求洋務,三十餘年,創行新政,不一而足,然屢見敗衄,莫克振救,若是乎新法之果無益於人國!。釋之曰:前此之言變者,非真能變也,即吾向者所謂補苴罅漏,彌縫蟻穴,漂搖一至,同歸死亡;而於去陳用新,改弦更張之道,未始有合也。昔同治初年,德相畢士麻克語人曰:三十年後,日本其興,中國其弱乎?日人之遊歐洲者,討論學業,講求官制,歸而行之。中人之遊歐洲者,詢某廠船炮之利,某廠價值之廉,購而用之。強弱之原,其在此乎?嗚呼!今雖不幸而言中矣!懲前毖後,亡羊補牢,有天下之責者,尚可以知所從也。
今之言變法者,其犖犖大端,必曰練兵也,開礦也,通商也,斯固然矣。然將卒不由學校,能知兵乎?選兵不用醫生,任意招募,半屬流丐,體之羸所不知,識字與否所不計,能用命乎?將俸極薄,兵餉極微,傷廢無養其終身之文,死亡無恤其家之典,能潔己效死乎?圖學不興,厄塞不知,能制勝乎?船械不能自造,仰息他人,能如志乎?海軍不游弋他國,將卒不習風波,一旦臨敵,能有功乎?如是則練兵如不練。礦務學堂不興,礦師乏絕,重金延聘西人,尚不可信,能盡利乎?機器不講,化分不精,能無棄材乎?道路不通,從礦地運至海口,其運費視原價或至數倍,能有利乎?如是則開礦如不開。商務學堂不立,罕明貿易之理,能保富乎?工藝不興,製造不講,土貨銷場,寥寥無幾,能爭利乎?道路梗塞,運費笨重,能廣銷乎?裡卡滿地,抑勒逼留,朘膏削脂,有如虎狼,能勸商乎?領事不報外國商務,國家不護僑寓商民,能自立乎?如是則通商如不通。其稍進者曰:欲求新政,必興學校。可謂知本矣。然師學不講,教習乏人,能育才乎?科舉不改,聰明之士,皆務習帖括,以取富貴,趨捨易路,能俯就乎?官制不改,學成而無所用,投閒置散,如前者出洋學生故事,奇才異能,能自安乎?既欲省府州縣皆設學校,然立學諸務,責在有司,今之守令能奉行盡善乎?如是則興學如不興。自余庶政,若鐵路,若輪船,若銀行,若郵政,若農務,若製造,莫不類是。蓋事事皆有相因而至之端,而萬事皆同出於一本原之地。不挈其領而握其樞,猶治絲而棼之,故百舉而無一效也。
今之言變法者,其蔽有二:其一欲以震古鑠今之事,責成於肉食官吏之手;其二則以為黃種之人,無一可語,委心異族,有終焉之志。夫當急則治標之時,吾固非謂西人之必不當用;雖然,則烏可以久也!中國之行新政也,用西人者,其事多成;不用西人者,其事多敗。詢其故,則曰:西人明達,華人固陋;西人奉法,華人營私也。吾聞之,日本變法之始,客卿之多,過於中國也。十年以後,按年裁減,至今一切省署,皆日人自任其事,歐洲之人,百不一存矣。今中國之言變法,亦既數十年而猶然借材異地,乃能圖成,其可恥孰甚也。夫以西人而任中國之事,其愛中國與愛其國也孰愈?夫人而知之矣。況吾所用之西人,又未必為彼中之賢者乎!
若夫肉食官吏之不足任事,斯固然矣。雖然,吾固不盡為斯人咎也。帖括陋劣,國家本以此取之,一旦而責以經國之遠猷,烏可得也!捐例猥雜,國家本以此市之,一旦而責以奉公之廉恥,烏可得也!一人之身,忽焉而責以治民,忽焉而責以理財,又忽焉而責以治兵,欲其條理明澈,措置悉宜,烏可得也!在在防弊,責任不專一,事必經數人,互相牽制,互相推諉,欲其有成,烏可得也!學校不以此教,察計不以此取,任此者弗賞,弗任者弗罰,欲其振厲黽勉圖功,烏可得也?途壅俸薄,長官層累,非奔競末由得官,非貪污無以謀食,欲其忍饑寒,蠲身家,以從事於公義,自非聖者,烏可得也!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,不甚相遠也。必謂西人皆智,而華人皆愚;西人皆賢,而華人皆不肖。雖五尺之童,猶知其非。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,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,故吾曰:不能盡為斯人咎也,法使然也。立法善者,中人之性可以賢,中人之才可以智;不善者反是,塞其耳目而使之愚,縛其手足而驅之為不肖。故一旦有事,而無一人可為用也。不此之變,而鰓鰓然效西人之一二事,以雲自強。無惑乎言變法數十年,而利未一見,弊已百出,反為守舊之徒抵其隙而肆其口也。
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:變法之本,在育人才;人才之興,在開學校。學校之立,在變科舉。而一切要其大成,在變官制。難者曰:子之論探本窮原,靡有遺矣。然茲事體大,非天下才懼弗克任,恐聞者驚怖其言以為河漢,遂並向者一二西法而亦棄之而不敢道,奈何?子毋寧卑之無甚高論,令今可行矣。釋之曰:不然!夫渡江者泛乎中流,暴風忽至,握舵擊楫,雖極疲頓,無敢雲者,以偷安一息,而死亡在其後也。庸醫疑證,用藥游移;精於審證者,得病源之所在,知非此方不愈此疾,三年畜艾,所弗辭已。雖曰難也,將焉避之!抑豈不聞東海之濱,區區三島,外受劫盟,內逼藩鎮,崎嶇多難,瀕於滅亡,而轉圜之間,化弱為強,豈不由斯道矣乎?則又烏知乎今之必不可行也!有非常之才,則足以濟非常之變。嗚呼,是所望於大人君子者矣!
去歲李相國使歐洲,問治國之道於德故相俾士麥。俾士麥曰:我德所以強,練兵而已。今中國之大患,在兵少而不練,船械窳而乏也。若留意於此二者,中國不足強也。今歲張侍郎使歐,與德國某爵員語,其言猶俾相言。中國自數十年以來,士夫已寡論變法。即有一二,則亦惟兵之為務,以謂外人之長技,吾國之急圖,只此而已。眾口一詞,不可勝辨。既無此言也,則益自張大,謂西方之通人,其所論固亦如是。梁啟超曰:嗟乎,亡天下者,必此言也!吾今持春秋無義戰,墨翟非攻,宋開寢兵之義以告中國。聞者必曰:以此孱國而陳高義以治之,是速其亡也。不知使有國於此,內治修,工商盛,學校昌,才智繁,雖無兵焉,猶之強也。彼美國是也。美國兵不過二萬,其兵力於歐洲不能比最小之國,而強鄰眈眈,誰敢侮之?使有國於此,內治隳,工商窳,學校塞,才智希,雖舉其國而兵焉,猶之亡也。彼土耳其是也。土耳其以陸軍甲天下。俄土之役,五戰而土三勝焉,而卒不免於今日。若是乎國之強弱在兵,而所以強弱者不在兵,昭昭然矣。今有病者,其治之也則必滌其滯積,養其榮衛,培其元氣,使之與無病人等,然後可以及他事。此不易之理也。今授之以甲冑,予之以戈戟,而曰爾盍從事焉。吾見其舞蹈不終日,而死期已至也。彼西人之練兵也,其猶壯士之披甲冑而執戈也。若今日之中國,則病夫也。不務治病,而務壯士之所行,故吾曰:亡天下者,必此言也。然則西人曷為為此言?曰:嗟乎!狡焉思啟封疆以滅社稷者,何國蔑有!吾深惑乎吾國之所謂開新黨者,何以於西人之言,輒深信謹奉,而不敢一致疑也?西人之政事可以行於中國者,若練兵也,置械也,鐵路也,輪船也,開礦也。西官之在中國者,內焉聒之於吾政府,外焉聒之於吾有司,非一日也。若變科舉也,興學校也,改官制也,興工藝開機器廠也,獎農事也,拓商務也,吾未見西人之為我一言也。是何也?練兵而將帥之才,必取於彼焉;置械而船艦槍炮之值,歸於彼焉;通輪船鐵路,而內地之商務彼得流通焉;開礦而地中之蓄藏,彼得染指焉;且有一興作,而一切工料,一切匠作,無不仰給之於彼。彼之士民,得以養焉。以故鐵路開礦諸事,其在中國,不得謂非急務也。然自西人言之,則其為中國謀者十之一,自為謀者十之九。若乃科舉學校官制工藝農事商務等,斯乃立國之元氣,而致強之本原也。使西人而利吾之智且強也,宜其披肝瀝膽,日日言之。今夫彼之所以得操大權,沾大利於中國者,以吾之弱也,愚也。而烏肯舉彼之所以智,所以強之道,而一以畀我也?恫乎英士李提摩太之言也,曰:西官之為中國謀者,實以保護本國之權利耳。余於光緒十年回英,默念華人博習西學之期,必已不遠。因擬謁見英、法、德等國學部大臣,請示振興新學之道,以儲異日傳播中華之用。迨至某國,投刺晉謁其學部某大臣,叩問學校新規,並請給一文憑,俾得遍游全國大書院。大臣因問余考察本國新學之意,余實對曰:欲以傳諸中華也。語未竟,大臣艴然變色曰:汝教華人盡明西學,其如我國何?其如我與各國何?文憑遂不可得。又曰:西人之見華官,每以諛詞獻媚曰:貴國學問,實為各國之首,以驕其自以為是之心,而堅其藐視新學之志,必使無以自強而後已。今夫李君,亦西人也。其必非為讕言以污蔑西人,無可疑也。而其言若此,吾欲我政府有司之與西人酬酢者,一審此言也。李相國之過德也,德之官吏及各廠主人,盛設供帳,致敬盡禮,以相款宴,非有愛於相國也,以謂吾所欲購之船艦槍炮,利將不貲,而欲脅肩捷足以奪之也。及哭龍姆席間一語,咸始廢然。英、法諸國,大嘩笑之。然則德人之津津然以練兵置械相勸勉者,由他國視之,若見肺肝矣。且其心猶有叵測者。彼德人固歐洲新造之雄國也。又以為苟不得志於東方,則不能與俄、英、法諸國競強弱也。中國之為俎上肉久矣,商務之權利握於法日及諸國。德以後起,越國鄙遠,擇肥而噬,其道頗難,因思握吾邦之兵權,制全國之死命。故中國之練洋操聘教習也,德廷必選知兵而有才者以相畀,令其以教習而兼統領之任。今歲鄂省武備學堂之聘某德弁也,政令只任教習,不允統領,而德廷乃至移書總署,反覆力爭,此其意欲何為也?使吾十八行省,各練一洋操,各統以德弁,教之誨之,日與相習,月漸歲摩,一旦瓜分事起,吾國綠營防勇,一無所恃,而其一二可用者,惟德人號令之是聞。如是,則德之所獲利益,乃不在俄、英、法、日諸國下!此又德人隱忍之陰謀,而莫之或覺者也。當中日訂通商條約之際,德國某日報云:我國恆以製造機器等售諸中國、日本。日本仿行西法,已得製造之要領。今若任其再流之中國,恐德國之商務掃地盡矣。去歲《字林西報》載某日人來書云:昔上海西商爭請中國務須准將機器進口,歐格訥公使回國時,則謂此事非西國之福。今按英國所養水陸各軍,專為擴充商務,保護工業起見,所費不貲。今若以我英向來製造之物,而令人皆能製造以奪我利,是自作孽也。嗚呼,西人之言學校商務也,則妒我如此;其言兵事也,則愛我如彼。雖負床之孫,亦可以察其故矣。一鐵甲之費,可以支學堂十餘年;一快船之費,可以譯西書數百卷;克虜伯一尊之費,可以設小博物院三數所;洋操一營之費,可以遣出洋學生數十人。不此之務,而惟彼之圖。吾甚惜乎以司農仰屋艱難,羅掘所得之金幣,而晏然饋於敵國,以易其用無可用之物。數年之後,又成盜糧。往車已折,來軫方遒。獨至語以開民智,植人才之道,則鹹以款項無出。玩日曷時,而曾不肯捨此一二,以就此千萬也!吾又惑乎變通科舉工藝專利等事,不勞國家銖金寸幣之費者,而亦相率依違。坐視吾民失此生死肉骨之機會,而不肯一導之也!吾它無敢懟焉,吾不得不歸罪於彼族設計之巧,而其言惑人之深也。詩曰:無信人之言,人實誑汝。
○少年中國說
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,一則曰老大帝國,再則曰老大帝國。是語也,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。嗚呼!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?任公曰:惡,是何言!是何言!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。
欲言國之老少,請先言人之老少。老年人常思既往,少年人常思將來。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。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;惟留戀也故保守,惟希望也故進取;惟保守也故永舊,惟進取也故日新;惟思既往也,事事皆其所已經者,故惟知照例,惟思將來也,事事皆其所未經者,故常敢破格。老年人常多憂慮,少年人常好行樂。惟多憂也故灰心,惟行樂也故盛氣;惟灰心也故怯懦,惟盛氣也故豪壯;惟怯懦也故苟且,惟豪壯也故冒險;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,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。老年人常厭事,少年人常喜事。惟厭事也,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;惟好事也,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。老年人如夕照,少年人如朝陽;老年人如瘠牛,少年人如乳虎;老年人如僧,少年人如俠;老年人如字典,少年人如戲文;老年人如鴉片煙,少年人如潑蘭地酒;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,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;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,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;老年人如秋後之柳,少年人如春前之草;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,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。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。任公曰:人固有之,國亦宜然。
任公曰:傷哉老大也!潯陽江頭琵琶婦,當明月繞船、楓葉瑟瑟、衾寒於鐵、似夢非夢之時,追想洛陽塵中春花秋月之佳趣。西宮南內,白髮宮娥,一燈如穗,三五對坐,談開元天寶間遺事,譜霓裳羽衣曲。青門種瓜人,左對孺人,顧弄孺子,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遝之盛事。拿破侖之流於厄蔑,阿剌飛之幽於錫蘭,與三兩監守吏或過訪之好事者道當年短刀匹馬,馳騁中原,席捲歐洲,血戰海樓,一聲叱吒,高國震恐之豐功偉烈,初而拍案,繼而撫髀,終而攬鏡。嗚呼,面皴齒盡,白髮盈把,頹然老矣!若是者,捨幽鬱之外無心事,捨悲慘之外無天地,捨頹唐之外無日月,捨歎息之外無音聲,捨待死之外無事業。美人豪傑且然,而況於尋常碌碌者耶!生平親友,皆在墟墓,起居飲食,待命於人。今日且過,遑知他日;今年且過,遑恤明年。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,未有甚於老大者。於此人也,而慾望以拿雲之手段,回天之事功,挾山超海之意氣,能乎不能?
嗚呼!我中國其果老大者乎?立乎今日,以指疇昔,唐虞三代,若何之郅治;秦皇漢武,若何之雄傑;漢唐來之文學,若何之隆盛;康乾間之武功,若何之赫!歷史家所鋪敘,詞章家所謳歌,何一非我國民少年時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陳跡哉!而今頹然老矣。昨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;處處雀鼠盡,夜夜雞犬驚。十八省之土地財產,已為人懷中之肉;四百兆之父兄子弟,已為人注籍之奴。豈所謂「老大嫁作商人婦」者耶?嗚呼!憑君莫話當年事,憔悴韶光不忍看。楚囚相對,岌岌顧影;人命危淺,朝不慮夕。國為待死之國,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;萬事付之奈何,一切憑人作弄,亦何足怪?
任公曰: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?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。如其老大也,則是中國為過去之國,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國,而今漸澌滅,他日之命運殆將盡也;如其非老大也,則是中國為未來之國,即地球上昔未現此國,而今漸發達,他日之前程且方長也。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,為少年耶?則不可不先明「國」字之意義。夫國也者,何物也?有土地,有人民,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,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,自製法律而自守之;有主權,有服從,人人皆主權者,人人皆服從者。夫如是,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。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,自百年以來也。完全成立者,壯年之事也。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於完全成立者,少年之事也。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: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,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。
夫古昔之中國者,雖有國之名,而未成國之形也,或為家族之國,或為酋長之國,或為諸侯封建之國,或為一王專制之國。雖種類不一,要之其於國家之體質也,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,正如嬰兒自胚胎以迄成童,其身體之一二官支,先行長成,此外則全體雖粗具,然未能得用也。故其唐虞以前為胚胎時代,殷周之際為乳哺時代,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為童子時代,逐漸發達,而今乃始將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。其長成所以若是之遲者,則歷代之民賊有窒其生機者也。譬猶童年多病,轉類老態,或且疑其死期之將至焉,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,非過去之謂,而未來之謂也。
且我中國疇昔,豈嘗有國家哉?不過有朝廷耳。我黃帝子孫,聚族而居,立於此地球之上者既數千年,而問其國之為何名,則無有也。夫所謂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漢、魏、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者,則皆朝名耳。朝也者,一家之私產也;國也者,人民之公產也。朝有朝之老少,國有國之老少。朝與國既異物,則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為國之老少明矣。文武成康,周朝之少年時代也;幽厲桓赧,則其老年時代也。高文景武,漢朝之少年時代也,元平桓靈,則其老年時代也。自余歷朝,莫不有之。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,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。一朝廷之老且死,猶一人之老且死也;於吾所謂中國者何與焉?然則吾中國者,前此尚未出現於世界,而今乃始萌芽云爾。天地大矣,前途遼矣,美哉我少年中國乎!
瑪志尼者,意大利三傑之魁也,以國事被罪,逃竄異邦,乃創立一會,名曰「少年意大利」。舉國志士,雲湧霧集以應之,卒乃光復舊物,使意大利為歐洲之一雄邦。夫意大利者,歐洲第一之老大國也。自羅馬亡後,土地隸於教皇,政權歸於奧國,殆所謂老而瀕於死者矣。而得一瑪志尼,且能舉全國而少年之,況我中國之實為少年時代者耶?堂堂四百餘州之國土,凜凜四百餘兆之國民,豈遂無一瑪志尼其人者!
龔自珍氏之集有詩一章,題曰《能令公少年行》。吾嘗愛讀之,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。我國民而自謂其國之老也,斯果老大矣;我國民而自知其國之少年也,斯乃少年矣。西諺有之曰:有三歲之翁,有百歲之童。然則國之老少,又無定形,而實隨國民之心力以為消長者也。吾見乎瑪志尼之能令國少年也,吾又見乎我國之官吏士民能令國老大也,吾為此懼。夫以如此壯麗濃郁、翩翩絕世之少年中國,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老大者何也?則以握國權者皆老朽之人也。非哦幾十年八股,非寫幾十年白摺,非當幾十年差,非捱幾十年俸,非遞幾十年手本,非唱幾十年喏,非磕幾十年頭,非請幾十年安,則必不能得一官,進一職。其內任卿貳以上外任監司以上者,百人之中,其五官不備者,殆九十六七人也。非眼盲,則耳聾;非手顫,則足跛;否則半身不遂也。彼其一身飲食、步履、視聽、言語尚且不能自了,須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,乃能度日;於此而乃欲責之以國事,是何異立無數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!且彼輩者,自其少壯之時,既已不知亞細、歐羅為何處地方,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,猶嫌其頑鈍腐敗之未臻其極,又必搓磨之、陶冶之;待其腦髓已涸,血管已塞,氣息奄奄與鬼為鄰之時,然後將我二萬里山河,四萬萬人命,一舉而畀於其手。嗚呼!老大帝國,誠哉其老大也!而彼輩者,積其數十年之八股、白摺、當差、捱俸、手本、唱喏、磕頭、請安,千辛萬苦,千苦萬辛,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,中堂大人之名號,乃出其全副精神,竭其畢生力量,以保持之。如彼乞兒,拾金一錠,雖轟雷盤旋其頂上,而兩手猶緊抱其荷包,他事非所顧也,非所知也,非所聞也。於此而告之以亡國也,瓜分也,彼烏從而聽之?烏從而信之?即使果亡矣,果分矣,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,但求其一兩年內,洋人不來,強盜不起,我已快活過了一世矣。若不得已,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,以換我幾個衙門;賣三幾百萬之人民作僕為奴,以贖我一條老命,有何不可?有何難辦?嗚呼!今以所謂老後、老臣、老將、老吏者,其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之手段,皆具於是矣。西風一夜催人老,凋盡朱顏白盡頭。使走無常當醫生,攜催命符以祝壽。嗟乎痛哉!以此為國,是安得不老且死?且吾恐其未及歲而殤也。
任公曰: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,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;製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,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。彼老朽者何足道,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;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。如僦屋者然,彼明日將遷居他方,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。將遷居者,不愛護其窗櫳,不潔治其庭廡,俗人恆情,亦何足怪。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,後顧茫茫。中國而為牛為馬、為奴為隸,則烹臠箠鞭之慘酷,惟我少年當之;中國如稱霸宇內主盟地球,則指揮顧盼之尊榮,惟我少年享之。於彼氣息奄奄與鬼為鄰者何與焉?彼而漠然置之,猶可言也;我而漠然置之,不可言也。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,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,其進步未可量也;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,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,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。故今日之責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少年智則國智,少年富則國富,少年強則國強,少年獨立則國獨立,少年自由則國自由,少年進步則國進步,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,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。紅日初升,其道大光。河出伏流,一瀉汪洋。潛龍騰淵,鱗爪飛揚。乳虎嘯谷,百獸震惶。鷹隼試翼,風塵吸張。奇花初胎,矞矞皇皇。干將發硎,有作其芒。天戴其蒼,地履其黃。縱有千古,橫有八荒。前途似海,來日方長。美哉我少年中國,與天不老!壯哉我中國少年,與國無疆!
「三十功名塵與土,八千里路雲和月。莫等閒,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。」此岳武穆《滿江紅》詞句也。作者自六歲時即口受記誦,至今喜誦之不衰。自今以往棄「哀時客」之名,更自名曰:「少年中國之少年」。
○呵旁觀者文
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,莫過於旁觀者。
旁觀者,如立於東岸,觀西岸之火災,而望其紅光以為樂;如立於此船,觀彼船之沉溺,而睹其鳧浴以為歡。若是者,謂之陰險也不可,謂之狠毒也不可。此種人無以名之,名之曰無血性。嗟乎!血性者,人類之所以生,世界之所以立也;無血性則是無人類無世界也。故旁觀者,人類之蟊賊,世界之仇敵也。
人生於天地之間,各有責任。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,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。自放棄其責任,則是自放棄其所以為人之具也。是故人也者,對於一家而有一家之責任,對於一國而有一國之責任,對於世界而有世界之責任。一家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,則家必落;一國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,則國必亡;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,則世界必毀。旁觀雲者,放棄責任之謂也。
中國詞章家有警語二句,曰:「濟人利物非吾事,自有周公孔聖人。」中國尋常人有熟語二句曰: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不管他人瓦上霜。」此數語者,實旁觀派之經典也,口號也。而此種經典口號,深入於全國人之腦中,拂之不去,滌之不淨。質而言之,即旁觀二字,代表吾全國人之性質也,是即無血性三字,為吾全國人所專有物也。嗚呼,吾為此懼!
旁觀者,立於客位之意義也。天下事不能有客而無主。譬之一家,大而教訓其子弟,綜核其財產,小而啟閉其門戶,灑掃其庭除,皆主人之事也。主人為誰?即一家之人是也。一家之人,各盡其主人之職,而家以成。若一家之人,各自立於客位,父諉之於子,子諉之於父,兄諉之於弟,弟諉之於兄,夫諉之於婦,婦諉之於夫,是之謂無主之家。無主之家,其敗亡可立而待也。惟國亦然。一國之主人為誰?即一國之人是也。西國之所以強者無他焉,一國之人,各盡其主人之職而已。中國則不然。入其國,問其主人為誰?莫之承也。將謂百姓為主人歟?百姓曰:此官吏之事也,我何與焉?將謂官吏為主人歟?官吏曰:我之屍此位也,為吾威勢耳,為吾利源耳,其他我何知焉?若是乎一國雖大,竟無一主人也。無主人之國,則奴僕從而弄之,盜賊從而奪之固宜。詩曰:「子有庭內,弗灑弗掃。子有鐘鼓,弗鼓弗考。宛其死矣,他人是保。」此天理所必至也,於人乎何尤?
夫對於他人之家他人之國而旁觀焉,猶可言也。何也?我固客也(俠者之義,雖對於他國他家,亦不當旁觀。今姑置勿論)。對於吾家吾國而旁觀焉,不可言也。何也?我固主人也。我尚旁觀,而更望誰之代吾責也。大抵家國之盛衰興亡,恆以其家中國中旁觀者之有無多少為差。國人無一旁觀者,國雖小而必興;國人盡為旁觀者,國雖大而必亡。今吾觀中國四萬萬人,皆旁觀者也。謂余不信,請征其流派。
一曰渾沌派。此派者,可謂之無腦筋之動物也。彼等不知有所謂世界,不知有所謂國,不知何者為可憂,不知何者為可懼,質而論之,即不知人世間有應做之事也。饑而食,飽而游,困而睡,覺而起;戶以內即其小天地,爭一錢可以隕身命。彼等既不知有事,何所謂辦與不辦;既不知有國,何所謂亡與不亡。譬之游魚居將沸之鼎,猶誤為水暖之春江;巢燕處半火之堂,猶疑為照屋之出日。彼等之生也,如以機器製成者,能運動而不能知覺;其死也,如以電氣殛斃者,有墮落而不有苦痛,蠕蠕然度數十寒暑而已。彼等雖為旁觀者,然曾不自知其為旁觀者。吾命之為旁觀派中之天民。四萬萬人中屬於此派者,殆不止三萬五千萬人。然此又非徒不識字不治生之人而已。天下固有不識字不治生之人而不渾沌者,亦有號稱能識字能治生之人而實大渾沌者。大抵京外大小數十萬之官吏,應鄉會歲科試數百萬之士子,滿天下之商人,皆於其中十有九屬於此派者。
二曰為我派。此派者,俗語所謂遇雷打尚按住荷包者也。事之當辦,彼非不知;國之將亡,彼非不知。雖然,辦此事而無益於我,則我惟旁觀而已;亡此國而無損於我,則我惟旁觀而已。若馮道當五季鼎沸之際,朝梁夕晉,猶以五朝元老自誇。張之洞自言瓜分之後,尚不失為小朝廷大臣,皆此類也。彼等在世界中,似是常立於主位而非立於客位者。雖然,不過以公眾之事業,而計其一己之利害,若夫公眾之利害,則彼始終旁觀也。吾昔見日本報紙中,有一段最能摹寫此輩情形者。其言曰:
「吾嘗游遼東半島,見其沿道人民,察其情態,彼等於國家存亡之危機,如不自知者。彼等之待日本軍隊,不見為敵人,而見為商店之主顧客;彼等心目中不知有遼東半島割歸日本與否之問題,惟知有日本銀色與紋銀,兌換補水幾何之問題。」
此實寫出魑魅魍魎之情狀,如禹鼎鑄奸矣。推為我之敝,割數千里之地,賠數百兆之款,以易其衙門咫尺之地,而曾無所顧惜。何也?吾今者既已六七十矣,但求目前數年無事,至一瞑之後,雖天翻地覆非所問也。明知官場積習之當改而必不肯改,吾衣領飯碗之所在也;明知學校科舉之當變而不肯變,吾子孫出身之所由也。此派者,以老聃為先聖,以楊朱為先師,一國中無論為官為紳為士為商,其據要津握重權者,皆此輩也。故此派有左右世界之力量。一國聰明才智之士,皆走集於其旗下;而方在萌孵芽卵之少年子弟,轉率倣傚之。如麻瘋肺病者傳其種於子孫,故遺毒遍於天下。此為旁觀派中之最有魔力者。
三曰嗚呼派。何謂嗚呼派?彼輩以咨嗟太息痛哭流涕為獨一無二之事業者也。其面常有憂國之容,其口不少哀時之語。告以事之當辦,彼則曰:誠當辦也,奈無從辦起何?告以國之已危,彼則曰:誠極危也,奈已無可救何?再窮詰之,彼則曰:國運而已,天心而已。「無可奈何」四字是其口訣,「束手待斃」一語是其真傳。如見火之起,不務撲滅,而太息於火勢之熾炎;如見人之溺,不思拯援,而痛恨於波濤之澎湃。此派者,彼固自謂非旁觀者也。然他人之旁觀也以目,彼輩之旁觀也以口。彼輩非不關心國事,然以國事為詩料;非不好言時務,然以時務為談資者也。吾人讀波蘭滅亡之記,埃及慘狀之史,何嘗不為之感歎,然無益於波蘭、埃及者,以吾固旁觀也。吾人見非律賓與美血戰,何嘗不為之起敬,然無助於非律賓者,以吾固旁觀也。所謂嗚呼派者,何以異是。此派似無補於世界,亦無害於世界者。雖然,灰國民之志氣,阻將來之進步,其罪實不薄也。此派者,一國中號稱名士者皆歸之。
四曰笑罵派。此派者,謂之旁觀,寧謂之後觀。以其常立於人之背後,而以冷言熱語批評人者也。彼輩不惟自為旁觀者,又欲逼人使不得不為旁觀者。既罵守舊,亦罵維新;既罵小人,亦罵君子;對老輩則罵其暮氣已深,對青年則罵其躁進喜事;事之成也,則曰:豎子成名,事之敗也,則曰吾早料及。彼輩常自立於無可指摘之地。何也?不辦事故無可指摘。旁觀故無可指摘。己不辦事,而立於辦事者之後,引繩批根以嘲諷掊擊。此最巧黠之術,而使勇者所以短氣,怯者所以灰心也。豈直使人灰心短氣而已,而將成之事,彼輩必以笑罵沮之。已成之事,彼輩能以笑罵敗之。故彼輩者,世界之陰人也。夫排斥人未嘗不可,己有主義欲伸之,而排斥他人主義,此西國政黨所不諱也。然彼笑罵派果有何主義乎?譬之孤舟遇風於大洋,彼輩罵風罵波罵大洋罵孤舟,乃至遍罵同舟之人。若問此船當以何術可達彼岸乎?彼等瞠然無對也。何也?彼輩藉旁觀以行笑罵,失旁觀之地位,則無笑罵也。
五曰暴棄派。嗚呼派者,以天下為無可為之事。暴棄派者,以我為無可為之人也。笑罵派者,常責人而不責己。暴棄派者,常望人而不望己也。彼輩之意,以為一國四百兆人,其三百九十九兆九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中,才智不知幾許,英傑不知幾許,我之一人,豈足輕重。推此派之極弊,必至四百兆人,人人皆除出自己,而以國事望諸其餘之三百九十九兆九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人。統計而互消之,則是四百兆人,卒至實無一人也。夫國事者,國民人人各自有其責任者也。愈賢智,則其責任愈大。即愚不肖,亦不過責任稍小而已,不能謂之無也。他人雖有絕大智慧絕大能力,只能盡其本身分內之責任,豈能有分毫之代我。譬之欲不食而使善飯者為我代食,欲不寢而使善睡者為我代寢,能乎否乎?且我雖愚不肖,然既為人矣,即為人類之一分子也。既生此國矣,即為國民之一阿屯也。我暴棄己之一身猶可言也;污蔑人類之資格,滅損國民之體面,不可言也。故暴棄者實人道之罪人也。
六曰待時派。此派者有旁觀之實而不自居其名者也。夫待之雲者,得不得未可必之詞也。吾待至可以辦事之時,然後辦之。若終無其時,則是終不辦也。尋常之旁觀則旁觀人事,彼輩之旁觀則旁觀天時也。且必如何然後為可以辦事之時,豈有定形哉?辦事者,無時而非可辦之時,不辦事者,無時而非不可辦之時。故有志之士,惟造時勢而已。未聞有待時勢者也。待時雲者,欲覘風潮之所向,而從旁拾其餘利。向於東則隨之而東,向於西則隨之而西,是鄉願之本色,而旁觀派之最巧者也。
以上六派,吾中國之性質盡於是矣。其為派不同,而其為旁觀者則同。若是乎,吾中國四萬萬人,果無一非旁觀者也。吾中國雖有四萬萬人,果無一主人也。以無一主人之國,而立於世界生存競爭最劇最烈萬鬼環瞰百虎眈視之大舞台,吾不知其如何而可也!六派之中,第一派為不知責任之人,以下五派為不行責任之人。知而不行,與不知等耳。且彼不知者猶有冀焉,冀其他日之知而即行也。若知而不行,則是自絕於天地也。故吾責第一派之人猶淺,責下五派之人最深。雖然,以陽明學知行合一之說論之,彼知而不行者,終是未知而已。苟知之極明,則行之必極勇。猛虎在於後,雖跛者或能躍數丈之澗。燎火及於鄰,雖弱者或能運千鈞之力。何也?彼確知猛虎大火之一至,而吾之性命必無幸也。夫國亡種滅之慘酷,又豈止猛虎大火而已。吾以為舉國之旁觀者直未知之耳。或知其一二而未知其究竟耳。若真知之,若究竟知之,吾意雖箝其手箝其口,猶不能使之默然而息,塊然而坐也。安有悠悠日月,歌舞太平,如此江山,坐付他族,袖手而作壁上之觀,面縛以待死期之至,如今日者耶?嗟乎,今之擁高位,秩厚祿,與夫號稱先達名士有聞於時者,皆一國中過去之人也。如已退院之僧,如已閉房之婦,彼自顧此身之寄居此世界,不知尚有幾年。故其於國也,有過客之觀。其苟且以偷逸樂,袖手以終餘年,固無足怪焉。若我輩青年,正一國將來之主人也。與此國為緣之日正長,前途茫茫,未知所屆。國之興也,我輩實躬享其榮。國之亡也,我輩實親嘗其慘。欲避無可避,欲逃無可逃。其榮也,非他人之所得攘,其慘也,非他人之所得代。言念及此,夫寧可旁觀耶?夫寧可旁觀耶?吾豈好為深文刻薄之言以罵盡天下哉?毋亦發於不忍旁觀區區之苦心,不得不大聲疾呼,以為我同胞四萬萬人告也。
旁觀之反對曰:任。孔子曰:「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」孟子曰:「如欲平治天下,當今之世,捨我其誰也?」任之謂也。
○排外平議
我中國以排外聞於天下也久矣。殺洋人,毀教堂,攻使館,戕公使。天下之人,莫不詆為人道之賊害,世界之公敵,為萬國公法所不容。乃至覆其都,喪其民,殲其兵,割地賠款,主權盡失,而國幾不國。蓋排外之力至大,而排外之禍亦至酷矣。傷心人曰:中國人烏知排外者哉!排外之道有二:野蠻人之排外也,排以腕力。文明人之排外也,排以心力。排以腕力者,憤外人之逼我,視之如仇,防之如賊。外人之來我國也,必將深閉固拒,則外人之文化智識,必不能資其益而取其長。而一人之腕力,又非百十腕力之敵也。其力將必有所絀。力之既絀,則外人之來而逼我,將又百十於昔日,而更無術以拒之。且冒犯不韙,背公理而觸萬國之怒也。外人則賤為野蠻,憤為公敵,合諸國之力以為報復。且藉公義以縱其私謀,悍然無復顧忌,極其踐踏縛壓,皆視為待野蠻之公法所當然。而排外者,力窮理屈,排無可排,遂不能不低首吞聲,以受其壓制。以心力排外者,其待外人也,禮貌有加,其善外交也,儀節不失。雖世仇夙怨之國,受其逼辱,舉國所欲得而甘心者,其往來酬應,慇勤無以異於姻婭。且惟積怨懷仇之故,則彌師其政學,輸其文明,外奉其敵以為師,內善其國之政治。至於自主之內政,國家之主權,下及國民享有之權利,則雖至小至弱之國,必不容他人有一毫之干涉,有一事之侵犯。而外人之眈逐窺伺其旁者,亦憚其心力,為所抵抗,不敢施其干涉侵犯之謀。此二者,排外之心雖同,而排外之術迥異。此國之盛衰興亡之所以殊其效也。
中國通商以來,與外人之交涉數十年矣。要其對外之道,大約不出二端。其始則持仇視主義。持仇視之主義者,狃於一統自立之例,習于氏羌胡羯之事,自大也則曰天朝,鄙人也則曰夷狄。問其政策,不曰鎖港,則曰閉關。其視外人也如毒蛇,如猛獸,如大火,如怨賊。雖其文明之政化,精妙之學問,無不視之為鴆毒。必求使外人之足,絕跡於吾國之中,一排再排,而勢不敵。悚然於排外之可以召禍也。則一變而為服從主義。劫於外人之威,怵於外人之勢。知我之必非彼敵,黠者乃急假其威勢以自固,資之為保護,倚之為生活。下者思安其生產,上者謀保其富貴。甚乃挾其餘焰,驕睨儕輩,鋤虐同種以為快。願者見其威勢之果足以保護我也,則動色相告,趨之若騖,百計營謀,以求為隸屬,庇其餘蔭,雖盡舉主權以奉於其手,而猶惴惴焉恐不得當。其視外人也,如鬼神,如天帝,如奴僕之服其主,如妾婦之媚其夫。向之方怒為仇敵者,今乃甘為其奴隸。遂幾自忘其國為何國,自忘其身為何國之人。嗚呼,前倨者後必恭。野蠻人之排外,終未有不為其仇敵之奴隸者也。
不寧惟是,中國人之切齒外人也,要不過習攘夷之舊說,隨聲吠影,故聞名而生怒耳。否則,憤教民勢力之逼,怨外人相待之刻耳。否則,怒外人官吏之倨慢,逼人之太甚耳。初非知痛國勢之屈辱,憤主權之見奪,爭國民之人權,發憤而起求獨立也。天下用力之過猛,行度之過速者,雖遇至柔至弱之物,亦不能無反動力。數年以來,外人瓜分之心太急,侵略之謀太驟,操之過促,激而變生。今西國人士,紛然詆其政府侵略之無謀矣。脫外人易一政策,捨急激之手段,而行之以和緩,輟有形之瓜分,而施之於無形,籠之以私恩,啖之以小利,假之以虛名,我中人素不講國家之學,絕不諳外交之術,則必倚為心腹,恃為奧援,入其牢籠而反德之感之,必不至有抵抗之事。譬之犬然,驅迫蹴踏,必反噬而狂吠。若撫而循之,飼而豢之,則無論何人,亦皆搖尾乞憐,依以為主。嗚呼,我中人素見詆於外人,而謂為有奴隸性質者也。奴隸者,烏有抵人之事。則今日之舉動,要不過擊物者之用力過猛,而少有反動力者也。中國人烏知排外者哉!中國人烏能排外者哉!
嗚呼,天下之國,未有排外而不覆敗者也。天下之國,未有排外而能獨立者也。排外烏乎起?起於界限,而為原人天賦之同性質者也。界己之身而名人曰外人,界己之家,而名人曰外家,界己之國而名人曰外國,界己之種而名人曰外種。既劃此身家國種之界,則用情行事,自不能無厚薄於其間。故吾弟則愛之,秦人之弟則不愛。同室有斗則纓冠,鄉鄰有斗則閉戶。雖聖人亦昌言而不能諱也。故夫野蠻之世,則排外之心最熱,而排外之例最嚴。家族部落之時代,無不仇待外人。外人非得內人之保證,則不能居其境內,而禮貌與刑律,輕重必極其不平。羅馬開化最早,固嘗定公共之律,以保護外人。而外人之受其保護者,猶不及羅馬之半。今世歐洲日以文明號於天下,其民法刑法,同一定律,而不以內外人之界限為輕重矣。而關於國法者,則例仍極峻。其公民之權,惟內國臣民所應享,而外人必不能與其分毫。且其民之移居他國,及出嫁於外人者,則必除其國民之藉,奪其公民之權,屏之於外人之列。嗚呼,排外者天賦之公性,人道之必不能已。既有國界,則雖耶穌為君,墨翟為相,亦豈能泯其界而引而內之哉!
今夫古所謂令主誼辟,號稱愛民,咨嗟於在原,勤勞於在廟,問其經營之實,則曰保我子孫,保我黎民而已。歐洲各國,立一約則必求抵制,行一事則必求報復。糜千萬之餉,常備數十萬之兵。問其經營之實,則亦曰防外人之侵犯我權利而已。何以不保他人之子孫而保我子孫?何以不保他人之黎民而保我黎民?何以不公其權利於天下萬國,而必防外人之侵犯?豈不曰國界既立,雖聖人亦不能泯其界而引而內之哉。且泰西之偉儒碩學,昌言大號,以喚起國民之精神也,不曰愛國,則曰自主,不曰競爭權利,則曰獨立不羈。日兢兢於優勝劣敗之理,務求國權日伸,民力日漲,出而求勝於外人。故斯賓塞之言曰:托事於與我同利害者最安全。托事於與我異利害者至危險。公言無忌,以扇其國民排外之心。而美人之排英獨立,意人之排奧建國,則且實行排外之事。而天下之主持公論者,且頌其民氣之盛,民力之強,而未嘗一言以斥其違犯公理。蓋文明之程度漸高,則排外之漲力愈大,而排外之手段愈巧。乃匿其排外之義,而易以美名曰愛國,曰自主,曰競爭權利,日獨立不羈。
夫愛國也,獨立也,與排外固異名同實。外人視之而斥為排外者,即內國視之而號為愛國者也。然而西人排外而國權伸,我國排外而國權反屈者何也?曰:西儒之言自由也,以他人之自由為界。排外固亦有界者也。排之以政治者,雖嚴峻而仍在界之中。則伸國權而獲美譽。排之於交際者,一舉手而即溢於界之外,則被實禍而蒙惡名。我國民不審排外之界,昧於政治排外之術,不忍小忿,冒昧而為此野蠻之舉動。一擊不中,則神喪氣沮,務柔順以求外人之不我排。然外人方區國民,方嚴種族,其排外之劇烈,尤甚於我也。則雖屈膝俯首,而卒不能免人之排。嗚呼,其排人也,逞私忿而非為國計,其求免人之排也,則亦營私圖而非為國計,其不知愛國亦甚矣。烏有不愛國而能排外者哉!曰:外人之逐我華工也,其以腕力排外,寧有異於我乎?曰:西儒言之矣。文明之世,以道理為勢力,野蠻之世,以勢力為道理。美國蓄其國民之力,膨脹不已,橫決四出,乃至觸抵公理,雖犯天下之不韙,然勢力盛而亦莫敢誰何。我國民以綿薄之材,攖公眾之怒。不勝匹雛,而抗烏獲之鼎,宜其鼎未舉而臏已先絕也。嗚呼,萬國角立之際,非競爭不足以生存。然黃河之瀉,必先渟滀,鷙鳥之擊,必先戢翼。僥倖一擊,寧豈有幸!惟鼓其愛國之心,張其獨立之氣,厚其競爭之力,棄野蠻之覆轍,循文明之正軌,則今日腕力之屈者,寧知他日心力之不伸。若其勇於野蠻之橫暴,而怯於文明之競爭,來日方長,則四萬萬之同胞,其將何所托命乎?嗚呼,願我國民一念美意之成效,而勿忘斯賓塞之至言也。
○論國家思想
人群之初級也,有部民而無國民。由部民而進為國民,此文野所由分也。部民與國民之異安在?曰:群族而居,自成風俗者,謂之部民;有國家思想,能自布政治者,謂之國民。天下未有無國民而可以成國者也。
國家思想者何?一曰:對於一身而知有國家,二曰:對於朝廷而知有國家,三曰:對於外族而知有國家,四曰:對於世界而知有國家。
所謂對於一身而知有國家者何也?人之所以貴於他物者,以其能群耳。使以一身孑然孤立於大地,則飛不如禽,走不如獸,人類之翦滅亦既久矣。故自其內界言之,則太平之時,通功易事,分業相助,必非能以一身而備百工也;自其外界言之,則急難之際,群策群力,捍城禦侮,尤非能以一身而保七尺也。於是乎國家起焉。國家之立,由於不得已也,即人人自知僅恃一身之不可,而別求我相團結、相補助、相捍救、相利益之道也。而欲使其團結永不散,補助永不虧,捍救永不誤,利益永不窮,則必人人焉知吾一身之上,更有大而要者存。每發一慮,出一言,治一事,必常注意於其所謂一身以上者(此兼愛主義也。雖然,即謂之為我主義,亦無不可。蓋非利群,則不能利己,天下之公例也)。苟不爾,則團體終不可得成,而人道或幾乎息矣。此為國家思想之第一義。
所謂對於朝廷而知有國家者何也?國家如一公司,朝廷則公司之事務所,而握朝廷之權者,則事務所之總辦也。國家如一村市,朝廷則村市之會館,而握朝廷之權者,則會館之值理也。夫事務所為公司而立乎,抑公司為事務所而立乎?會館為村市而設乎,抑村市為會館而設乎?不待辨而知矣。兩者性質不同,而其大小輕重,自不可以相越,故法王路易第十四「朕即國家也」一語,至今以為大逆不道,歐美五尺童子,聞之莫不唾罵焉。以吾中國人之眼觀之,或以為無足怪乎?雖然,譬之有一公司之總辦,而曰「我即公司」,有一村市之值理,而曰「我即村市」,試思公司之股東,村市之居民,能受之否耶?夫國之不可以無朝廷,固也。故常推愛國之心以愛及朝廷,是亦愛人及屋、愛屋及烏之意云爾。若夫以烏為屋也,以屋為人也,以愛屋愛烏即愛人也,浸假愛烏而忘其屋,愛屋而忘其人也,欲不謂之病狂,不可得也。故有國家思想者,亦常愛朝廷,而愛朝廷者,未必皆有國家思想。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,則朝廷為國家之代表,愛朝廷即所以愛國家也。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,則朝廷為國家之蟊賊,正朝廷乃所以愛國家也。此為國家思想之第二義。
所謂對於外族而知有國家者何也?國家者,對外之名詞也。使世界而僅有一國,則國家之名不能成立。故身與身相並而有我身,家與家相接而有我家,國與國相峙而有我國。人類自千萬年以前,分孳各地,各自發達,自言語風俗,以至思想法制,形質異,精神異,而有不得不自國其國者焉。循物競天擇之公例,則人與人不能不衝突,國與國不能不衝突,國家之名,立之以應他群者也。故真愛國者,雖有外國之神聖大哲,而必不願服從於其主權之下,寧使全國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孑遺,而必不肯以絲毫之權利讓於他族。蓋非是則其所以為國之具先亡也。譬之一家,雖復室如懸磬,亦未有願他人入此室處者。知有我故,是故我存。此為國家思想第三義。
所謂對於世界而知有國家者何也?宗教家之論,動言天國,言大同,言一切眾生,所謂博愛主義,世界主義,抑豈不至德而深仁也哉,雖然,此等主義,其脫離理想界而入於現實界也,果可期乎?此其事或待至萬數千年後,吾不敢知,若今日將安取之?夫競爭者文明之母也,競爭一日停,則文明之進步立止。由一人之競爭而為一家,由一家而為一鄉族,由一鄉族而為一國,一國者,團體之最大圈,而競爭之最高潮也。若曰並國界而破之,無論其事之不可成,即成矣,而競爭絕,毋乃文明亦與之俱絕乎?況人之性非能終無競爭者也。然則大同以後,不轉瞬而必復以他事起競爭於天國中,而彼時則已返為部民之競爭,而非復國民之競爭,是率天下而復歸於野蠻也。今世學者,非不知此主義之為美也,然以其為心界之美,而非歷史上之美,故定案以國家為最上之團體,而不以世界為最上之團體,蓋有由也。然則,言博愛者,殺其一身之私以愛一家可也,殺其一家之私以愛一鄉族可也,殺其一身一家一鄉族之私以愛一國可也。國也者,私愛之本位,而博愛之極點,不及焉者亦野蠻也,過焉者亦野蠻也。何也?其為部民而非國民,一也。此為國家思想第四義。
耗矣哀哉,吾中國人之無國家思想也!其下焉者,惟一身一家之榮瘁是問;其上焉者,則高談哲理以乖實用也;其不肖者且以他族為虎,而自為其倀;其賢者亦僅以堯、跖為主,而自為其狗也。以言乎第一義,則今日四萬萬人中,其眼光能及於一身以上者幾人?攘而往,熙而來,苟有可以謀目前錙銖之私利者,雖賣盡全國之同胞以圖之,所弗辭也。其所謂第一等人者,則獨善其身,鄉黨自好者流也,是即吾所謂逋群負而不償者也。夫獨善之與私惡,其所以自立者雖不同,要其足以召國家之衰亡一也。以言乎第二義,則吾中國相傳天經地義,曰忠曰孝,尚矣。雖然,言忠國則其義完,言忠君則其義偏。何也?忠孝二德,人格最要之件也,二者缺一,時曰非人。使忠而僅以施諸君也,則天下之為君主者,豈不絕其盡忠之路,生而抱不具人格之缺憾耶?則如今日美法等國之民,無君可忠者,豈不永見屏於此德之外,而不復得列於人類耶?顧吾見夫為君主者,與為民主國之國民者,其應盡之忠德,更有甚焉者也。人非父母無自生,非國家無自存,孝於親,忠於國,皆報恩之大義,而非為一姓之家奴走狗者所能冒也。而吾中國人以「忠」之一字為主僕交涉之專名,何其慎也!(君之當忠,更甚於民,何也?民之忠也,僅在報國之一義務耳。君之忠也,又兼有不負付託之義務,安在其忠德之可以已耶?夫孝者,子所對於父母的責任也,然為人父者,何嘗可以缺孝德?父不可不孝,而君顧可以不忠乎?僅言忠君者,吾見其不能自完其說也。)以言乎第三義,則吾國歷史彌天之大辱,而非復吾所忍言矣。計自漢末以迄今日,凡一千七百餘年間,我中國全土,為他族所佔領者三百五十八年,其黃河以北,乃至七百五十九年。今列其種族及時代為表如下:
國名 國祖 種族 都 今地 起興年代(西曆) 滅亡年代(西曆)
漢 劉淵 匈奴 平陽 山西平陽府 三○四年 三二九年
成 李雄 巴氐 成都 四川成都府 三○四年 三四七年
後趙 石勒 羯 鄴 直隸順德府 三一八年 三五一年
燕 慕容 鮮卑 鄴 直隸順德府 三三七年 三七○年
代 拓跋猗盧 鮮卑 盛樂 山西大同府 三○九年 三七六年
秦 符健 氐 長安 陝西西安府 三五一年 三九四年
後燕 慕容垂 鮮卑 中山 直隸定州 三八三年 四○八年
後秦 姚萇 羌 長安 直隸定州 三八四年 四一七年
西燕 慕容沖 鮮卑 長子 山西潞州府 三八四年 三九四年
西秦 乞伏乾歸 鮮卑 苑川 甘肅鞏昌府 三八五年 四三一年
後涼 呂光 氐 姑臧 甘肅涼州府 三八六年 四○三年
南燕 慕容德 鮮卑 廣固 山東青州府 三九八年 四一○年
南涼 禿髮 辱檀鮮卑 廉川 甘肅西寧府 四○二年 四一四年
北涼 沮渠蒙遜 匈奴 張掖 甘肅甘州府 四○二年 四三九年
大夏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 甘肅寧夏府 四○七年 四三一年
後魏 拓跋 鮮卑 平城 山西大同府 三八六年 五六四年契丹 五代時燕雲 十六州
金 完顏阿骨打 女真 汴 河南開封府 一一二六年 一二三四年
元 成吉思汗 蒙古 北京 直隸順天府 一二七七年 一三六七年
嗚呼!以黃帝神明華胄所世襲之公產業,而為人紾而奪之者,屢見不一見,而所謂黃帝子孫者,迎壺漿若崩厥角,紆青紫臣妾驕人,其自嚙同類以為之盡力者,又不知幾何人也?陳白沙《崖山弔古詩》有云:「鐫功奇石張宏范,不是胡兒是漢兒。」嗟夫,嗟夫!晉、宋以來之漢兒,其豐功偉烈與張宏范後先輝映者,何啻千百!白沙先生,無乃所見不廣乎?國家思想之銷亡,至是而極。一以言乎第四義,則中國儒者,動曰平天下治天下,其尤高尚者,如江都《繁露》之篇,橫渠《西銘》之作,視國家為眇小之一物,而不屑厝意。究其極也,所謂國家以上之一大團體,豈嘗因此等微妙之空言而有所補益?而國家則滋益衰矣。若是乎吾中國人之果無國家思想也。危乎痛哉!吾中國人之無國家思想,竟如是其甚也!
吾推其所以然之故,厥有二端:一曰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國家,二曰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國家。
其誤認國家為天下也,復有二因。第一由於地理者。歐洲地形,山河綺錯,華離破碎,其勢自趨於分立。中國地形,平原磅礡,厄塞交通,其勢自趨於統一。故自秦以後,二千餘年,中間惟三國南北朝三百年間,稍為分裂,自余則皆四海一家。即偶有割據,亦不旋踵而合併也。環其外者,雖有無數蠻族,然其幅員,其戶口其文物,無一足及中國。若蔥嶺以外,雖有波斯、印度、希臘羅馬諸文明國,然彼此不相接,不相知。故中國之視其國如天下。非妄自尊大也,地理使然也。夫國也者,以對待而成。中國人國家思想發達,所以較難於歐洲者,勢也。第二由於學說者。戰國以前,地理之勢未合,群雄角立,而國家主義亦最盛。顧其敝也,爭地爭城,殺人盈野,塗炭之禍,未知所極。有道之士然憂之。矯枉過正,以救末流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務破國界,歸於一王,以文至太平。孟子謂天下惡乎定,定於一。其餘先秦諸子,如墨翟宋鈃老聃關尹之流,雖其哲理各自不同,至言及政術,則莫不以統一諸國為第一要義。蓋救當時之敝,不得不如是也。人心之厭分爭已甚,遂有嬴政劉邦諸梟雄,接踵而起。前此書生之坐論,忽變為帝者之實行。中央集權之勢,遂以大定。帝者猶慮其未固也,乃更燔百家之言,錮方術之士,而務刺取前哲緒論之有利於己者,特表章之,以陶冶一世。於是國家主義遂絕。其絕也,未始不由孔墨諸哲消息其於間也。雖然,是固不可以為先哲咎。彼其時固當然。而扶東倒西,又人類之弱點而不能避者也。佛以說法度眾生,而法執者即由法生惑焉。後人狃一統而忘愛國,又豈先聖之志也。且人與人相處,而不能無彼我之界者,天性然矣。國界既破,而鄉族界身家界反日益甚。是去十數之大國,而復生出百數千數無量數之小國,馴至四萬萬人為四萬萬國焉。此實吾中國二千年來之性狀也。惟不知有國也,故其視朝廷,不以為國民之代表,而以為天帝之代表。彼朝廷之屢易而不動其心也,非恝也,蒼天死而黃天立,白帝殺而赤帝來,於我下界凡民有何與也!稟受於地理者既若彼,薰習於學說者又若此,我國人之無國家思想也,又何怪焉,又何怪焉。
雖然,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國家,此不過一時之謬見,其時變,則其謬亦可自去。彼謬之由地理而起者,今則全球交通,列強比鄰,閉關一統之勢破,而安知殷憂之不足以相啟也。謬之由學說而起者,今則新學輸入,古義調和,通變宜民之論昌,而安知王霸之不可以一途也。所最難變者,則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國家之弊,深中於人心也。夫獨善其身、鄉黨自好者,畏國事之為己累而逃之也;家奴走狗於一姓而自詡為忠者,為一己之爵祿也。勢利所在趨之若蟻,而更自造一種道德以飾其醜而美其名也。不然,則二千年來與中國交通者,雖無文明大國,四面野蠻,亦何嘗非國耶?謂其盡不知有對待之國,又烏可也?然試觀劉淵、石勒以來,各種人之入主中夏,曾有一焉無漢人以為之佐命元勳者乎?昔稽紹生於魏,晉人纂其君而戮其父,紹靦顏事兩重不共戴天之仇敵,且為之死而自以為忠,後世盲史家亦或以忠許之焉。吾甚惜乎至完美至高尚之忠德,將為此輩污蔑以盡也。無他,知有己而已。有能富我者,吾願為之吮癰;有能貴我者,吾願為之叩頭。其來歷如何,豈必問也。若此者,其所以受病,全非由地理學說之影響。地理學說雖萬變,而奴隸根性終不可得變。嗚呼!吾獨奈之何哉?吾獨奈之何哉?不見乎聯軍入北京,而順民之旗,戶戶高懸,德政之傘,署銜千百。嗚呼痛哉!吾語及此,無眥可裂,無發可豎,吾惟膽戰,吾惟肉麻,忠雲忠雲,忠於勢云爾,忠於利云爾。不知來,視諸往,他日全地球勢利中心點之所在,是即四萬萬忠臣中心點之所在也。而特不知國於此焉者之誰與立也!
嗚呼,吾不欲多言矣!吾非敢望我同胞將所懷抱之利己主義除淨盡,吾惟望其擴充此主義,鞏固此主義,求如何而後能真利己,如何而後能保己之利使永不失,則非養成國家思想不能為功也。同胞乎!同胞乎!勿謂廣土之足恃,羅馬帝國全盛時,其幅員不讓我今日也。勿謂民眾之足恃,印度之土人,固二百餘兆也。勿謂文明之足恃,昔希臘之雅典,當其為獨立國也,聲明文物甲天下,及其服從他族,萎靡不振以至於澌亡。而吾中國當胡元時代,士大夫皆習蒙古文(《廿二史札記》言之甚詳),而文學幾於中絕也。惟茲國家,吾儕父母兮!無父何怙,無母何恃兮!煢煢淒淒,誰憐取兮!時運一去,吾其已兮!思之思之兮,國及今其猶未沫兮!
○適可齋記言記行序
中國之為人弱,其效極於今日,而其根伏於數十年以前。西人以兵弱我者一,以商弱我者百,中國武備不修,見弱之道一,文學不興,見弱之道百。西人之始來也,非必欲得地也,滅國也,通商而已。通商萬國之所同也。客邦之利五,而主國之利十,未或以為害也。害惡在?中國人士處暗室,坐眢井,夢不知外事。又疲散薾要,苟欲彌一日之患,而狃於千歲之毒。彼族察是,故相待之道,曰欺曰脅,而我之邇彼也,如叢神與奕秋博,無著不謬,無子不死,一誤再誤,以訖於今。嗚呼!不可謂國有人矣。
自十七歲,頗有怵於中外弱強之跡,顧鄉處寡學,因艤駕南朔,求所謂豪傑之士,周之四國者。所見所聞,其象鞮之流,往往學此為衣食計,無通識,無遠志。或有宿學清流,銳意新學,然未肄西文,未履西域,未接西土,隔膜影響,如貧子說金,終無是處。蓋帖然概於心者,不過數人。顧聞馬君眉叔將十年矣,稱之者一,而謗之者百,殷殷願見,彌有歲年。今秋海上,忽獲合併,共晨夕飫言論者十餘日,然後霍然信中國之果有人也。世之謗君者勿論,其稱君者,亦以為是嘗肄西文,履西域,接西土而已。之人也,自命使以來,可斗量也,吾有以窺君之所學。泰西格致之理,導源於希臘,政律之善,肇矩於羅馬。君之於西學也,鑒古以知今,察末以反本,因以識沿革遞嬗之理,通變盛強之原,以審中國受弱之所在。若以無厚入有間,其於治天下若燭照而數計也。
君書未獲見,所見者二種,《適可齋記言》,《適可齋記行》,非君特撰之書也。然每發一論,動為數十年以前談洋務者所不能言。每建一義,皆為數十年以後治中國者所不能易。嗟夫!使向者而用其言,寧有今日!使今日而用其言,寧有將來!宋殤之於孔父,知而不用,《春秋》罪之。是或有天運焉,則更何惑乎謗君者之百其喙以吠聲也?吾請進一言,願君捐慮覃精,為其所欲為者,成一家之言,以詒天下。荀卿不雲乎,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。窮極必變,天之道矣。四萬萬之人,寧冥冥以淪胥歟?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十日,新會梁啟超謹敘。
○日本國志後序
中國人寡知日本者也。黃子公度撰《日本國志》,梁啟超讀之,欣懌詠歎,乃今知日本。乃今知日本所以強,賴黃子也。又懣憤責黃子曰:乃今知中國,知中國之所以弱。在黃子成書十年,久謙讓不流通,令中國人寡知日本,不鑒不備,不患不悚,以至今日也。乃誦言曰:使千萬里之處,若千萬歲之後,讀吾書者,若布眉目而列白黑,登廟廡而誦昭穆,入家庭而數米鹽也,則良史之才矣。使千萬里之外,若千萬歲之後,讀吾書者,乃以知吾世,審吾志,其用吾言也。治焉者榮其國,言焉者輔其文。其不能用,則千萬里之外,若千萬歲之後,輇材諷說之徒,咨嗟之,太息之。夫是之謂經世先王之志。
斯義也,吾以求諸古史氏,則惟司馬子長有取焉。雖然,道己家事者,苟非愚蒙崽之子,莫不靡靡能言之,深周隱曲。若夫遠方殊類,邈絕倜侏之域,則雖大智長老,聞言未解,游夢不及,況欲別閨闥,話子侄,數米鹽哉!此為尤難絕無之事矣。司馬子長美矣,然其為《史記》也,是家人子之道其家事也。
日本立國二千年,無正史,私家紀述,穢雜不可理。彼中學子,能究澈本末,言之成物者已鮮。矧乃異域絕俗,殊文別語,正朔服色,器物名號,度律量衡,靡有同者,其孰從而通之?且夫日本古之彈丸,而今之雄國也。三十年間,以禍為福,以弱為強,一舉而奪琉球,而舉而割台灣。此土學子,鼾睡未起,靦此異狀,撟口纖舌,莫知其由。故政府宿昔靡得而戒焉。以吾所讀《日本國志》者,其於日本之政事人民土地,及維新變政之由,若入其閨闥而數米鹽,別白黑而誦昭穆也。其言,十年以前之言也。其於今日之事,若燭照而數計也。又寧惟今日之事而已。後之視今,猶今之視昔,顧犬補牢,未為遲矣。孟子不雲乎,有王者起,必來取法。斯書乎,豈可以史乎史乎目之乎?
雖然,古之史乎皆有旨義,其志深,其旨遠。啟超于先生之學,匪敢曰深知。顧知其為學也,不肯苟焉附古人以自見。上自道術,中及國政,下逮文辭,冥冥乎入於淵微。敢告讀是書者,論其遇,審其志,知所戒備,因以為治,無使後世咨嗟而累欷也。
○西學書目表序例
余既為《西書提要》,缺醫學兵政兩門未成,而門人陳高第、梁作霖、家弟啟勳,以書問應讀之西書,及其讀法先後之序。乃為表四卷,札記一卷,示之,媵之以敘曰:大哉聖人之道!孔子適周,求得百二十國寶書。聖祖仁皇帝,御纂《數理精蘊》,潤色西算,弁諸卷首。高宗純皇帝,欽定《四庫總目》,凡譯出西書,悉予著錄。先聖後聖,其事不同,其揆若一。嗚呼,溥博宏遠,蔑以加矣!海禁既開,外侮日亟。曾文正開府江南,創製造局,首以譯西書為第一義。數年之間,成者百種。而同時同文館,及西士之設教會於中國者,相繼譯錄。至今二十餘年,可讀之書,略三百種。昔紀文達之撰提要,謂《職方外紀》、《坤輿圖說》等書,為依仿中國鄒衍之說,誇飾變幻,不可究詰。阮文達之作《疇人傳》,謂第谷天學,上下易位,動靜倒置,離經畔道,不可為訓。今夫五洲萬國之名,太陽地球之位,西人五尺童子皆能言之。若兩公,固近今之通人也。而其智反出西人學童之下,何也?則書之備與不備也。
大凡含生之倫,愈愚獷者,其腦氣筋愈粗,其所知之事愈簡。愈文明者,其腦氣筋愈細,其所知之事愈繁。禽獸所知最簡,故虎豹雖猛,人能檻之。野人所知亦簡,故苗黎番回雖悍,人能制之,智愚之分,強弱之原也。今以西人聲光化電農礦工商諸學,與吾中國考據詞章帖括家言相較,其所知之簡與繁,相去幾何矣!兵志曰:知彼知己,百戰百勝。人方日日營伺吾側,纖悉曲折,虛實畢見,而我猶枵然自大,偃然高臥,非直不能知敵,亦且昧於自知。坐見侵陵,固其宜也。故國家欲自強,以多譯西書為本。學子欲自立,以多讀西書為功。
此三百種者,擇其精要而讀之,於世界蕃變之跡,國土遷異之原,可以粗有所聞矣。抑吾聞英倫大書樓所藏書,凡八萬種有奇。今之所譯,直九牛之一毛耳。西國一切條教號令,備哉粲爛。實為政治之本,富強之由。今之譯出者何寥寥也?彼中藝術,日出日新,愈變愈上。新者一出,舊者盡廢。今之各書,譯成率在二十年前。彼人視之,已為陳言矣。而以語吾之所謂學士大夫者,方且詐為未見,或乃瞠目變色,如不欲信。嗚呼,豈人之度量相越遠邪?抑導之未得其道也?
一、譯出各書,都為三類。一曰學,二曰政,三曰教。今除教類之書不錄外,自余諸書分為三卷。上卷為西學諸書;其目曰算學,曰重學,曰電學,曰化學,曰聲學,曰光學,曰汽學,曰天學,曰地學,曰全體學,曰動植物學,曰醫學,曰圖學。中卷為西政諸書;其目曰史志,曰官制,曰學制,曰法律,曰農政,曰礦政,曰工政,曰商政,曰兵政,曰船政。下卷為雜類之書;其目曰遊記,曰報章,曰格致,總曰西人議論之書,曰無可歸類之書。
一、明季國初,利艾南湯諸君,以明歷見擢用。其所著書,見於《天學匯函》,《新法算書》者百數十種,又製造局、益智書會等處,譯印未成之書百餘種。通商以來中國人著書言外事,其切實可讀者,亦略有數十種,掇拾薈萃,名為附卷。
一、西學各書,分類最難。凡一切政皆出於學,則政與學不能分。非通群學不能成一學,非合庶政不能舉一政,則某學某政之各門不能分。今取便學者,強為區別。其有一書可歸兩類者,則因其所重。如《行軍測繪》,不入兵政,而入圖學,《御風要術》,不入天學,而入船政,《化學衛生論》,不入化學,而入醫學是也。又如《電氣鍍金》,《電氣鍍鎳》等書,原可以入電學,《脫影奇觀》,《色相留真》,《照像略法》等書,原可以入光學;《汽機發軔》、《汽機必以》,《汽機新制》等書,原可以入汽學;今皆以入工藝者,因工藝之書,無不推本於格致,不能盡取而各還其類也。又如《金石識別》,似宜歸礦學類,又似宜歸地學類,而皆有不安。故歸之化學。《海道圖說》,似宜歸地學類,又似宜歸海軍類,而皆有不安,故歸之船政。此等門目,亦頗費參量。然究不能免牽強之誚。顧自《七略》、《七錄》以至《四庫總目》,其門類之分合,歸部之異同,通人猶或訾之。聚訟至今,未有善法。此事之難久矣。海內君子惠而教之,為幸何如!
一、門類之先後。西學之屬,先虛而後實。蓋有形有質之學,皆從無形無質而生也。故算學重學為首,電化聲光汽等次之。天地人物等次之,醫學圖學全屬人事,故居末焉。西政之屬,以通知四國為第一義,故史志居首,官制學校政所自出,故次之,法律所以治天下,故次之,能富而後能強,故農礦工商次之,而兵居末焉。農者地面之產,礦者地中之產,工以作之,作此二者也,商以行之,行此三者也,此四端之先後也。船政與海軍相關,故附其後。
一、已譯諸書,中國官局所譯者兵政類為最多。蓋昔人之論,以為中國一切皆勝西人,所不如者,兵而已。西人教會所譯者,醫學類為最多。由教士多業醫也。製造局首重工藝,而工藝必本格致,故格致諸書,雖非大備,而崖略可見。惟西政各籍譯者寥寥,官制學制農政諸門,竟無完帙。今猶列為一門者,以本原所在,不可不購懸其目,以俟他日之增益云爾。
一、書目例標撰人名氏,今標譯人,不標撰人者,所重在譯也。譯書率皆一人口授,一人筆述。今諸書多有止標一人。原本不兩標,故仍用之,名從主人也。
一、收藏家最講善本。故各家書目,於某朝某地刻本至為。今所列皆新書,極少別本,仍詳列之者,不過取便購讀,與昔人用意微殊。其雲在某某書中者,無單行本也。其云《格致彙編本》,《萬國公報本》,《時務報本》,其下不注本數價值者,亦無單行本也。
一、古書用卷子本故標卷數。後世裝潢既異,而猶襲其名,甚無謂也。故今概標本數,不標卷數。
一、目錄家皆不著價值,蓋所重在收藏無須乎此。今取便購讀,故從各省官書局之例,詳列價值。其標若干兩若干錢者,銀價也。其標若干千若干百者,制錢價也。其標若干元,若干角者,洋銀價也。製造局、同文館、天津學堂之書,概據原單。其家刻本及西士自印本,據格致書室單。
一、表下加識語,表上加圈識,皆為學者購讀而設,體例不能雅馴,所不計也。惜所識太略,又學識淺陋,未必得當耳。世之君子,尚救正之。
一、附卷所載通商以前之西書,多言天算言教兩門。今除言教之書不著錄外,自余諸書,不能以類別,故以著書人為別。
一、附卷所載,中國人言西學之書,搜羅殊隘。其海內通人,或有書成而未刻,刻成而鄙人未及見者,當復不少。管窺蠡測,知其孤陋。若夫坊間通行之本,有稗販前人,割裂原籍以成書者,乃市儈射利之所為,方聞之士所不屑道,概不著錄,以示謹嚴,非羅漏也。
一、中國人言西學之書,以遊記為最多。其餘各種,亦不能以類別。今用內典言人非人,化學家言金非金之例,區為遊記類,非遊記類二門。
一、近人頗有以譯本之書,而歸入自著書之中,不標譯字者,概為疏通證明,仍入諸譯書表中,不援名從主人之例。
一、表後附札記數十則,乃昔時答門人問之語,略言各書之長短及某書宜先讀,某書宜緩讀。雖非詳盡,初學觀之,亦可以略識門徑。故竊取過而存之之義,附見末簡,名曰《讀書法》。博雅君子,諒無哂之。若其芻蕘之見,則略具所著《西書提要》中,此不能多及也。
○大同譯書局敘例
譯書真今日之急圖哉!天下識時之士日日論變法。然欲變士,而學堂功課之書,靡得而讀焉;欲變農,而農政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工,而工藝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商,而商務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官,而官制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兵,而兵謀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總綱,而憲法之書靡得而讀焉;欲變分目,而章程之書靡得而讀焉。今夫瞽者雖不忘視,跛者雖不忘履,其去視履固已遠矣。雖欲變之,孰從而變之?無已,則舉一國之才智,而盡出於此一途也。故及今不速譯書,則所謂變法者盡成空言,而國家將不能收一法之效。雖然,官譯之書,若京師同文館天津水師學堂上海製造局,始事迄今,垂三十年,而譯成之書不過百種。近且悉輟業矣。然則,以此事望之官局,再自今以往,越三十年,得書可二百種。一切所謂學書農書工書商書兵書憲法書章程書者,猶是萬不備一。而大事之去固已久矣。用是憤懣,聯合同志,創為此局。以東文為主,而輔以西文。以政學為先,而次以藝學。至舊譯希見之本,邦人新著之書,其有精言,悉在採納。或編為叢刻,以便購讀,或分卷單行,以廣流傳。將以洗空言之誚,增實學之用。助有司之不逮,救燃眉之急難。其或憂天下者之所樂聞也。
一、本局首譯各國變法之事,及將變未變之際一切情形之書,以備今日取法。譯學堂各種功課,以便誦讀。譯憲法書以明立國之本。譯章程書以資辦事之用。譯商務書以興中國商學,挽回利權。大約所譯先此數類。自余各門,隨時閒譯一二。種部繁多,無事枚舉。其農書則有農學會專譯,醫書則有醫學會專譯,兵書則各省官局尚時有續譯者,故暫緩焉。
一、舊譯之書,或有成而未刻,刻而已佚者,隨時搜取印布,或編為叢書,以便新學購讀。
一、中國人所著或編輯之書,有與政教藝學相關,切實有用者,皆隨時印布。
一、海內名宿,有自譯自著自輯之書,願托本局代印者,皆可承印。或以金錢奉酬,或印成後以書奉酬,皆可隨時商訂。同志之士,想不吝見教
一、本局所印各書,行款裝潢,悉同一式。散之則為單行本,合之則為叢書。收藏之家,致為便益。
一、本局系集股所立,不募捐款。印出各書,譯費印費,所縻甚巨。已在上海道署存案。翻印射利者究治。
☆麥孟華○論中國變法必自官制始
問中國自強之道,其通人磊士,則莫不攘臂奮舌,曰變法哉!變法哉!麥孟華曰:中國變法蓋三十年矣,興輪船,設電線,練海軍,創船政,開總署,派公使,開煤礦,勤紡織,習洋操,購槍炮,設同文館,武備學堂,凡仿行西法,關涉洋務之事,不一而足,而不免於今日。吾子變法之說,其謂之何?彼則曰:吾今日變法之說,則有以異於他日。他日鐵路未開也,銀行未創也,銀幣未鑄也,礦務未辟也,製造未盛也,小輪未行也,郵政未立也,學堂未設也,其類乎此之西法,一切未仿行也。風氣未開,舉而措之,國不足強矣。麥孟華曰:疇昔之變法者,其心未嘗不如吾子之所言也。曰吾變此法,而即可以強吾國也,然而不免於今日。今子之法,猶彼之法也,子之言猶彼之言也,後人之視吾子,猶視彼也。今試問興一鐵路而籌款購鐵,招股集工,畫定官路,釐正章程,刻期必成,材無簡窳,吏無中飽,工無廢輟,任此者誰也?創一銀行,而聯合戶部,糾集商民,部勒委員,令無奸偽,令無侵蝕,任此者誰也?鑄一銀圓,而成色無虧,重率無漏,抽提無缺,流通無窒,推行無阻,局費無濫,屬吏無偷,任此者誰也?辦一礦務,而延聘礦師,購辦機器,勘驗苗脈,化子色,通便轉運,釐定稅額,選才督辦,無濫私人,開採化鑄,實著成效,任此者誰也?建一製造小輪,而鑄鐵製械,無致偷減,派員督理,無令敷衍,出費領牌,無訛民商,任此者誰也?立一郵政,勿訛郵費,勿誤急遞,勿付浮沉,領局者勿視為利藪,督辦者勿諉為公事,任此者誰也?設一學堂,而聘請教習,招集生徒,商略課程,籌撥經費,富藏圖書,試課藝業,督訓獎勵,如誨子弟,任此者誰也?此外一切紡紗織布,鐵廠商局,以及類此之西法,一切當仿行者,其經營監督,任此者誰也?今夫海內有心人之所喁望,四萬萬生靈之所寄托,千百萬人新政之所由推行,則豈不在巍巍然乘軒食肉,待漏持版之官吏之手哉!夫以若之重事,而托之此輩官吏之手,其能舉與否,雖蒙崽矣豎可一言而斷也。既不能舉矣,而猶日攘臂奮舌曰,吾變法,吾變法,其有以異以向者之所云者幾何矣!然則中國之官,固皆閑冗無具矣乎?曰:古者設官之任事也,禮樂刑政,兵農工戶,納言守土,分隸以職。專其責,久其任,厚其權,瞻其身家,使無掣肘,使無內顧,故畢精勵事其事,而事治。霸天下者,創於權臣藩鎮之禍,慮其專擅而跋扈也,則毓之副佐,以殺其勢。慮其盤踞而肆蹇也,則促之更調,以窘其力。慮其挾重柄席貴勢以覷搏我也,則號令之,監察之,以剪其威。慮其侈縱不度,且官多而奉難給也,則薄糈賤祿,以節其用。權勢絀,才力絀,財用絀,是驅其臣於為惡之路也。然其才智強權術巧不次之擢耳其前,不測之威躡其後,束縛而馳驅之,不敢不慄慄循職也。故畢精勵事其事,而事亦治。逮霸天下者之子孫,馳驟亦既墮矣。然箝束既久,壓力日重,雖有才智,靡能自拔矣。上者馴擾偃仰,煦沫文之中,其視官也傳;下者奸詐賄墨,集詬無恥,其視官也如市。烏乎!豈古人必才桀狷潔,而今人必罷軟墨黷哉!則其制之不善也。
且夫賁育之男,縛其手足,則不能勝匹雛倕輸之巧,錮其耳目,則不能制一器。夫欲用人之耳目手足,乃先縛之錮之,使極之拘攣聾瞀,倉卒有急,則又號而求治,責才力聰智於拘攣聾瞀之人,是適裸壤而求龍章,趣聾俗而求韶樂也。且先王之任官也信之,後世之任官也疑之。先王之任官也用之,後世之任官也窘之。下亦習知上之疑我,上之窘我也,乃務為安靜之說,乃惰,乃諉,乃墮,視其朝廷乃如粥市,如路人。夫舉國而委之路人粥物者之手,其不欺賣而利矣幸矣!又何望其能善其事哉?夫今日之官制,固明太祖操縱之術,而前代之敝政也。然閉關之世,濡沫太平,則奉行文書,按循資格,誠為防弊攬權之術。若夫強鄰環堵,事變百幻,而仍此縛錮之舊,則必互相牽掣,互相推諉,延巖張皇,一事不辦。且同此善政,西人行之而大效,中國行之而滋弊,壅隔侵蝕,卒至廢輟。夫變法而不正其本,是溉枝葉而求木之茂,征港汊而求水之清也。董生不云乎:為政不調甚者,乃解而更張之。無百年不敝之法,前代美治,至今猶敝,況勝數百年之秕政哉!強弱舉,痿振墜,通塞其政,極大其事,極繁而靡,不建始於官制。然剔舉朝之宿弊,藥千年之沉痾,條理萬端,非可一言竟也。請先究其病源,條其要旨,以此醫國,庶有瘳乎!
欲治病源,一曰汰冗員矣。夫日本之變政也,芟除冗官,以知縣直隸國主。而親王之尊,出為知縣。弛其監製,使可自達,尊其權位,使可任事。上與君,下與民親,故情通事舉,不二十年而國遂強。今以縣親民矣,而控以本府,控以監司,控以督撫。上謁長官,如覲天帝,下規民事,動輒掣肘。君與臣相隔絕,官與民相隔絕。大臣小臣又相隔絕,堂陛九級,廉誠遠地矣,然噎郁壅塞。上德何自宣,下情何自達。昔者周以百里封侯,直隸天子,漢以郡守領令,下逮小民。今吾壤地遼廓,縣令繁多,縱不能遠師成周,如日本之直隸,亦宜法漢良制,領以巡撫,崇其品秩,授以事權。庶幾尋功簡能,易於規察,專城撫字,不患控制。漢宣帝曰:與我共治,其惟良二千石乎?每拜守相,輒親見問,觀其所繁,質其所言,故循良最盛,遂以中興。唐太宗重親民之任,督守之名,書於屏間,條其善惡,故州治率理,貞觀之治,遂致太平。其親之也如彼。鍾離意桓榮以尚書令僕射,出領郡守,虞延鮑昱以郡守入躋三公,妙選人才,級秩崇簡,其重之若此。今雖監司之尊,奏牘不能上達,政治不能逮民,傀然中立,壅絕上下。至於縣令,則吏部銓選,上不知其姓名,參謁長吏,勞幾同於僕役。清流之士,羞而不為,尚欲以之求治哉!汰藩臬道府之冗員,除參拜見跪之縟節,人知自愛,吏能舉事,而後上可收用也。至夫卿寺冗員,尤宜並汰。刑部掌刑矣,而復設大理,禮部掌禮矣,而復設鴻臚,六部重任矣,而堂官六七各無專,潦倒冗贅,乃若閒曹。若夫宰相,則天子之元輔矣,古者三公之制,二伯處外,一相治內,任至重也。後世則移為司徒、司馬、司空而相有三矣。移為中書、尚書,而三公俱官矣。移為同三品平章事,而三省虛設矣。移為同平章事,參知機務,參預政事,而他官兼攝宰相,且存銜敕尾。今則大學士四人,加以協辦。然樞密之事,悉隸軍機,內閣之設,皆為散秩,官制蕪敝,已傷國體。況舉一新政,則得而會議,得而撓阻,得而絆掣,是養虛冗之員,以自授也。小則虛糜國俸,大則諉掣朝政。若猶因循敝法,是猶渡江河而焚其維楫,固不待風波之險,中流而船必覆矣。
一曰專任。今夫一人專制,千室嗚弦,二人牽羊,則僕於道矣。一人規劃,則千門萬戶,頃刻立定,築於道旁,則三年而室不成矣。非一人謀之則智且才,眾人謀之則愚且暗也。其權不一,其見不合,其勢又相持而不下,始則牽制,繼則推諉,終則傾軋,乃至智靡,而才亦什。故專制之法,失人則亂,得人則治。分任之治,失人亦亂,得人亦亂。專任之治,治一其功,亂專其事。分任之法,治則相軋,亂則相諉。是以先王之立官也,廣其僚屬,而不佐以儲貳,所以專責成,而一事權也。漢之三公,魏之九卿,沿而勿改。後魏之世,始建少卿,以分九卿之職。隋煬之世,始置侍郎,以貳尚書之權,遂乃控制紛(葛),政事叢脞,官制之壞,垂及千年。今捨周漢之美法,襲魏隋之積弊,是游前車之覆軌,而以為坦途也。且上患下之攬權而專事也,故一部之中堂官已六,復加管部。其權殺矣,其事分矣,而又慮其放惰無事也,於是他攝他部,一人之身兼差數四,一日到數署,奔走困頓,然每日到堂,拱立畫諾而已。其事不諳,其勢不逮,固不能治一事也。夫數人共一事,則才屈而事敗,一人治數事,則才絀而事亦敗。孰與人事其事之為愈乎?曰:庶務繁擾,固非一人耳目才智所可周也,如是則莫若議政行政,分任其人。西國各部長以一人,其有興革,議院集議其得失,然後下之各部,令其推行。故慮事周,而集事速。今略仿其意,修虞帝辟門之典,復漢代議郎之制,精選通達中外之士,集之內廷,熟審機宜,詳慮利弊,計議既定,下部施行。詢謀則群策無遣,措辦則一夫專制。既不失其攬權,復不憂其挾掣,數年之間,百廢俱舉。捨良法而不行,徒為懲羹吹薤之舉,向之所以窘人,乃適足以自窘而已。如是而欲求治安,雖堯舜亦不可得而治矣。
一日久任其土地。習其人民,諳其風俗,擾其人情,察其好惡,辨其土宜,衡其利害,規劃有年,然後可舉一事。然又非蚤行而莫效也。張綱振目,染濡淫浸,或行之數年而效,或行之十年而效,或行之數十年而後效。故吳佑之相膠果,九年而報績,杜詩之守南陽,十載而成化。若促其時日,數其更調,則雖皋繇司理,仲由治賦,壟遂文翁之守郡,亦將束手俯頸,無以自見,況以之責效之於俗吏哉!漢宣帝之言曰:守令吏民之本,數變易則下不安。民知其將久,而不可以欺罔也,乃服從其教化。故漢世郡縣,皆久其任,其能異者,褒以璽書累秩九卿,終不易位。漢世循良,疊背相望,固由人才之盛,亦上之能竟其用也。後魏太和之世,始以六年為限,後唐則促為二十五月,宋世則定以三年行之。至今復多攝署,變易急促,不及數月,方營一事,而忽調異郡,則它人嗣職,將變易其前為矣。方治一職,而檄權它郡,則五日京兆,以不習而諉墮矣。且鐵路未通,道途遼絕之官,之期動逾時月,未及佈置,又復它移。自非上聖誰能過化哉?古之封建,分土子民,愛親國人,如治家事。故廢興墜舉,土辟民治。封建易而郡縣矣。惟久任之法,尚存封建之遺意。若遷移倉卒,官如驛捨,過客雖才,誰能治驛捨之事哉?難者曰:久據專城,勢將蹇肆,唐之藩鎮,其已事矣。曰:引線之差,視其起點,攝引之率,視其重心。唐以武力之臣,授之大郡,私握兵柄,世之子孫,重心已偏,故攝引不能及也。今治吏百里,兵權不屬,十餘年外,即可遷調,雖有桀鶩,何能專肆。且古之吏治也患其專,今之吏治也患其散。古之吏治也患其擅,今之吏治也患其諉,制異勢殊,專擅誠非所患。今猶藉口唐藩,謂久任不如時易,則胡不引漢世前事,而觀之也。
三者行矣,然佐理無人,則事猶墜而不舉,則猶格而不達也。西國新相登朝,則各部之長,皆必更易,聽自選擇,用其所知,如身使臂,如臂使指,令下流水,不憂阻捍。是以意無不行,事無不舉。漢世三公,皆有曹掾,開闔辟士,妙簡英賢。故漢之公府,得人最盛,外之州郡,鹹有僚屬,別駕治中,功曹主簿,皆州自辟除,通為百石。王渙群仇覽為主簿,宗資署范滂為功曹,周景延陳蕃為別駕,成晉除張牧為賦曹,委心任政,用奏殊績。魏以降猶沿斯制。北齊失政,佞幸侵官,州官始有敕用。然隋唐之世,判官推官,雖待奏報,猶自辟召也。後世慮其延任私人,於是一命以上,銓於吏部。內之閣部司員,皆由掣簽,僅供主稿署押之用,非能資其毗贊也。外之縣丞佐雜,皆由捐納,無非市井無賴之尤,非能益其佐輔也。智有不及,才有不能獨立,既不可為治矣。況文書數尺,高可隱身,成案積例,皆非諳悉,乃不能不委用於胥吏,固天下之猾蠹也。《詩》說曰:與師友處者治,與奴隸處者亡。所處皆無賴猾蠹,而猶欲以是求治,非左書而右息之哉?為今之計,當略師漢制,內之宰相部官,外之督撫縣令,聽其辟士,略置品級,幕府儲才,庶裨政治。若夫胥吏則猶木之巨蠹也。夫一署之中,書吏百數,盤隔上下,抑遏冤苦,訛牽訟費,甚於狼虎,而又熟於成例,借為要挾,雖恫其害,莫敢誰何!蠹之不去,木必不茂。去蠹之法,是宜用士人以易之。蕭何之主刀筆,朱震之從事,繆彤之為主簿,省署文書,督促簿役,皆用名賢以親其事,故上能匡揚清化,而下能抽達郁滯也。州縣之官,不習吏事,一舉一動,仰息吏胥,吏胥因持其急而短長之,是所謂之以羊牧狼也。唐人士人初登科及未仕者,皆就藩府辟置。金設主事,亦猶書吏,以下第舉人為之。遠師其意,以士人試而不第者為吏,優其禮節,使可出身。其有能事,擢為部曹。上之所重,人自樂就。如此則上有僚屬之謀議,下資良吏之馳驅,牧民之官不勞而治矣。此之不為,顧乃聽其噎蔽,任其蠹斃,不察病根,自責愈疾,豈不謬哉!豈不異哉!
若夫奔走百司,鼓舞豪傑,則資格固非所宜得士也。曰:後來居上,汲黯諷其積薪,宋臣李沆亦謂不用少年喜事之人,固非以資格為治耶?曰:資格之說,可治處常之天下,不可治應變之天下。可治一統之天下,不可治列國並立之天下。閉關蒙業,無需人才,一二老成,足供令使,年少魁桀,可老其才,以遺子孫也。今日事變急矣,強鄰逼矣,遏抑既久,人才瘵,厚貌以求,嫗言以號,猶懼不應,朝拔其尤,暮委其政,猶懼不逮,乃復限以品秩,投之閒散,一旦有急,其誰赴之?且夫舉大事,任大政,興大利,精察 儻,促然不懾於眾議,則豈不以銳氣可用,而才力足以任事乎哉!窘以科舉,屈以下僚,銼以奔走,劘以歲月,其壯年之雄材偉略,與鄉所謂精察 儻,不懾眾議之銳氣,皆已摧獼蕩夷,以至於盡。雖有魁磊耆碩,憂國如家,且將躓僕任途,白首郎署。幸而躋預樞要,則已昏薾頹耄,駑鈍不堪。嗚呼!老其才而才乃蔽,習之事而事乃墜。下固窘矣,上亦何所賴哉!且夫英後明辟,號稱能羅駕天下之英雋者,豈不以爵賞自我,足以驅役之,而操縱之哉!漢武擢霍光、金日磾於僕虜之中,起衛青、霍去病於氓隸之下,委以國事,屬以兵權,用能翦勁匈奴,弼輔委裘之治。明太祖陟用不測,一言稱旨,立躋顯宦。蕭滋以貢生為大學士,曾敏以監生為尚書。故士皆銜國士之知,奮不顧身,以徇利祿,未為不尊榮也,神明靈淑,魁才亦未為乏絕也。然格以官,今爵祿階平流而進。得邀崇秩,則曰:致以日力,非上之特拔我也。得授達官,則曰:得於成例,非上之能知我也。苟得老壽富貴,固所自有,誰能感激圖報,糜國士之身,以酬眾人之遇哉?古者官階疏簡,數遷即可至公卿。故漢之車千秋起家大鴻臚,數月即為丞相。後漢黃瓊以議郎四遷而至司空。以沿及明世,官階雖少,編檢三階,可為大學士。以言資格,猶未為害也。今則官級多密,遷轉繁難,入為翰林,數十遷乃躋卿貳,出為縣令數十年,未階督撫。雖有曾史之懿行,管葛之奇才,猶將首資格,末由自達。而庸材下品,反以年日深久,灼然先用。此(甚)犖之士,所以掉頭解體,穢朝廷而不顧者也。昔崔亮創為停年之制,不問賢愚,斷以格限,人材淪敝,拓拔遂亡。夫魏之亡也如此,漢之興也如彼,由斯以譚,果孰利而孰害,孰得而孰失哉?
《詩》曰:周王壽考,遐不作人。蘇軾曰:能用智名勇功之人則治。故欲振國勢,必作人才,欲作人才,必破資格。聽其上書,試之行事,廣為詢察,遍加抽擢,果有異能,立授大官。如此則智名勇功之人,有不縱萃輦轂,奮身而圖報者哉!才既得矣,而尚憂事之不治哉!以弱為強,以危為安,以亂為治,一轉移間,而才集事舉,夫亦何憚而不為也?且上之明詔大號,同同督誠其臣下曰,不曰潔己守法,無瞰我利,無侵漁我民乎哉?然而上以廉求,下以貪應,若是者何也?日與人以生者,乃可得人之死,贍人之家者,乃可得人之身。薄與厚求,非所以得廉潔於臣下也。中國官吏千數,夤緣為奸,盤剝小民,苞苴昌盛,賄托饋遺,因恬而不知怪,逐利否耳,慮非顧行也。又其甚者,欺上而利之矣。侵蝕國帑,剋扣軍餉,粥缺謀差,較揣肥瘠,主上有急,因以為利,可謂無行誼之最者也。然而沿習為例,視若固然。其有佼佼自好,潔己奉公,則已眵眵盱盱,詫為奇行。上自督撫,下至縣令,以墨敗者,十常八九。若夫京官之炭敬,部員之印結,固昌言不諱,可公之大廷廣眾之中者也。雖號稱賢者,亦固眵然受之,而莫之或非矣。然繩之國法,准以古義,為污耶?為潔耶?非古所謂簋不飭者耶?嗚呼!捐廉棄恥,乃至於此!等此顱趾,等此視息,豈獨其獨異人哉!則上之道之者,非其理故也。
古者勸士,首重制祿。主田之制,詳於孟子,庶人之仕,祿足代耕,法至良也。漢世以石為俸,厥有定制。宣帝用張敞、蕭望之言,增天下吏俸十五,後漢建武復益官秩,故室家無累,人懷自勵之心。降及隋唐,制祿猶厚。宋世階品官職,封勳差遣,皆有俸祿,正俸職錢公用職田之外,復有衣糧餐錢,而複製祠祿以佚老,厚恩賞以優賢。自秦以來,班祿最重。是以真仁之世,名臣疊背,潔清治行,吏治循良。遞至有明,官俸乃薄,一品之祿,未及百石,而本色折色,實得無幾。始則以鈔折米,十貫而抵一石,則石俸乃僅二三十錢矣。繼則以布折錢,匹布而抵二百貫,則石俸乃僅十四五錢矣。制祿之薄,古所未有。管子曰: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身且不贍,而責以潔身守正,烏可得哉!我朝之興,因明敝制,大學士之貴,俸乃二百五十金,二百五斛米。家無九人之食,不及周之上農,祿無百石之入,不及漢之小吏。雍正七年,始加養廉,然中國儀節繁縟,費用滋巨,長吏靡其兼役,下吏窘於供應,區區之數,未之足也。況夫慶典軍役,輒有折扣。太倉俸粟,紅朽不食,名雖達官,實幾不給。以此而求其狷介,雖鞭策督前,斧鋸臨後,且不可得,而猥欲澄敘吏治哉!西國之任官也,分職甚寡,給俸甚優,別以公費,以給應酬。土耳其蕪敝之國,相臣月俸且一千八百磅,巡捕下吏工資,亦月數十金。其有越理受賄,必與重懲。是以事無陋規,物無官價,人知自愛,恥犯贓污。驗之中外,稽之往古,是非其明效大驗邪! 人情莫不念室家,顧妻子,毀家濟國,高節不可以責人也。上不與冗糈,以贍其家,彼必私取於下以自奉。與其下取以賊民,孰若上與以勸吏。與其私取以害公,孰若公與以禁私。惜此小費,滋此大患,未見其計之得也。量其缺分,重其糈秩,紓其窘急,勵其廉隅,則士必爭自濯磨,約身赴治。若患國帑空虛,費無從出,則冗濫之員,千數百計,汰其虛縻,並其額祿,一舉手而廩費已裕矣。語曰:正其本,萬事理。欲正本者,則盍於此加之意矣。
其本正矣,然不清其流,仕途猶雜。清流之道,厥有二端。曰停捐納,曰嚴保舉。古者國有大慶賜民爵級,與民同樂,非利之也。晁錯始為納粟拜爵之說,因爵為上,擅出口無窮。捐納之開,遂為嚆矢。名器烏可以假人哉!然但與虛爵,未之或病也。桓靈之世,粥及實官,吏治秕穢,遂屋漢社。是固敝政失德,足以亡人之家國者矣。而議者動曰:權宜之計。於是操奇計贏,易朝為市。始則止粥虛銜也,浸而粥及實缺矣。浸而粥及監司矣,浸而粥及科名矣,臧僕亡命,市儈無賴之人,皆得出其贏餘,綰符紆組,揚然與士大夫齒,出粟內錢,乘傳行部。此賈子所謂無行之尤者矣。人習知夫綰符紆組者之一,且我亦可以得此也,於是夷視官吏,於是輕量朝廷,於是賤功名而污其爵祿。爵祿不足勸,吏不足治,如此尚可為國哉!況夫清流之士,羞與噲伍,咸自引匿,不任國事。而民生大計,與夫興利除弊之新政,遂皆托之亡命無賴之手。嗚呼!幾何而不為漢季之續也!且捐納之說,固謂資其款項,上濟國用也。元世捐一縣丞銜,猶需十五萬石,仍此貴重,猶有所得。今則爛羊侯尉,其賤如狗。捐一監司,未及萬金,其於國用,無裨萬一。夫行此敝政,雖厚得重獲,已壞朝事,而傷國體,況坐受大害,而博此數十萬之數哉!中國地廣壤腴,物產二十六萬,礦產之富,冠絕地球,誠能開礦墾荒,種植畜牧,國用百倍,猶有餘裕,顧乃棄此大利,蹈此敝舉,是故不可解也。無策甚矣!至若以人事君,固人臣之公義,古今之盛事也。叔牙舉管仲為上卿,蕭何薦曹參為丞相,齊遂以霸,漢遂以安。今之保舉,乃為弊藪,非循故例,則延攬其私人。巧官鑽營,真才沉抑。故疆臣大吏,歲有薦剡,然姓氏累牘,未嘗有一奇才也。甚或得以諛媚,謀以賄賂,自非數者,莫得上聞。上欺君上,中敗官,下鬱鬱士氣。具有覺識,具有天性,顧乃謀人家國,若斯之奸謬哉!今天下未為之乏才也,屬官治內,聞見未為逖絕也。是宜嚴責大臣,妙簡英俊,各舉所知,推薦非人,坐其舉主。汰康匏而顯寶鼎,退駑蹇而致絕足。庶幾爵賞無濫,而國家可得用才之效也。事至易行,效至易觀,而猶怯於更易。是珍饈當前,憚於舉箸,而日號以求療饑之術,烏可得哉!
數者具舉,宏綱畢張,郁噎以通,牽制以除,才幹以展,蕪雜以清,魁傑以達,大數得矣。然既革宿弊,宜增善制。善制之要,首曰商部。中國洋貨內流,歲漏千萬,工藝┼苦,上不過問。茶絲美利,日以浸衰,西國商務,立為專部,商會力有不逮,則國家助其推行,專意經營,故能墟印度而弱我中國。今宜別立一部,掌以專官。合眾講求,助民推布。庶能振我絕業,塞其漏卮。二曰農部。西國民有農會,國有農部,擇種察土,灌培播刈,皆用新法,國家督之,農官考之,蠶務公會,究其飼養,驗其瘟病。以至種植畜牧,皆掌之農部,以善其事。故歐洲農田所植,歲計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兆兩。英人棉花之稅,歲入一千二百萬金鎊。俄人西伯利亞種樹之利,歲數百萬。而美人養蜂之入,且敵舊金山之金礦。有農部以督核之,故利盡而事舉也。中國沃壤,以歐洲新法所產推之,每縣可增銀七十五萬。誠能特立專部,訓民務農,講究新法,不及十年,富甲諸國矣。豈患貧哉?三曰學部。西國大小學校諸學,學堂遍於國內,立部司之。識字之民,十得八九,著書之數,歲乃二萬。中國人寡讀書,獷若苗僮,識字之數,百不足十。非民之智於西,而愚於中也,上不設學校,以開其智也。多立學堂,別創學部,專官任事,重其責成,如是而民智不開,殆未有也。若此者,增減得宜,利舉弊革,立法美善。中人之性,可以賢,中人之質可以智,中人之力可以才。以行新政,何政不舉?以興新法,何法不張?而顧鰓鰓然,慮其事之不治哉!曰其事重大,匪易任也。曰變法之本,捨是末由。日本之強,實基於此。語曰:非常之原,黎民懼焉。薾罷不振,怖為河漢。有其舉之,易亦反掌,若猶懾其艱巨,憚於革易,而顧仿行一二西法,委任一二西人,貿然自以為得計,何怪其一利未見,萬弊叢集,千瘡萬孔,反貽守舊者以藉口哉!
○論中國宜尊君權抑民權
今之通人則曰:中國之弱,君權重也,民權輕也。善謀國者,因泰西之道輕其所重,而重其所輕,斯國強矣。麥孟華曰:不然。中國非民權不立之為患,而君權不立之為患。是故橫盡五洲,豎盡前古,君權之輕者,莫今日之中國若。君權之重者莫,今日之西國若。其比較之,窣窸數之,更累僕不能盡也。請略言其一二。
西國民間,一戶一口,年歲生死,皆上之官,為簿稽之,其匿報者,課之以罪。中國則自生自死,自養自息,國家莫得而過問也。西國產業,將遺子孫,則必藉其家,寡告其所在,達於有司,納遺囑稅,然後傳與其人。中國則任意授受,國家莫得而稽也。西國生年八歲,皆入小學,溺愛廢學者,罪其父母。中國則惰窳頑獷,不識字者十居七八,國家莫得而勸也。西國人家皆經學校,非有成就,不能自通。中國則朝為市奴,夕掛金紫,國家莫得而節制也。西國幣制定自朝廷,若者為鎊,若者為羅卜,若者為佛郎,舉國如一,莫敢殊異。中國則十八行省幣貨各異,幣式各異,民間自安其所習,國家莫得而整齊也。西國鈔引,惟政府得鑄造,而市諸境內。中國則各省票號,各埠錢莊自為之而自行之,國家莫得而查禁也。西國凡新構房屋必官為查驗,核其工作之良窳,以妨塌傷。其歷年已久之房屋,必隨時查勘,令其拆修。中國則任意築台,雖有破綻,國家莫得而督責也。西國塗道必寬敞整潔,棄穢於路,厥有常刑。中國則都會康莊,溲溺狼藉,丐殍載道,國家莫得而驅逐也。西國醫生,必由醫院學成領有憑照,方許執業。中國則學書不成,改而業此,庸醫充斥,殺人如麻,國家莫得而刑也。西國郵遞宮中掌之。中國則民局遍地,國家莫得而一統也。西國商務,厥有市官,苦窳之器,不鬻於市。其有新制,領憑專利,禁止他商,無敢仿造。中國則奸宄充牣,展轉冒效,百物濫劣,國家莫得而主持也。西國凡鐵路所經堂廟廬墓,皆必拆避,開闢礦產,四山皆遍,無敢阻撓。中國則舊黨彭噪,箝閼大計,國家莫得而懲也。西國山林設虞掌之漁務,設司轄之斧斤,以時數罟不入。中國則麗澤無主,民間則任意蹂躪,國家莫得而知也。西國律度量衡,皆由官定,物磅銀磅,畫一通行。中國則市平、漕平、市平、工部尺、市尺、戶異其制,人用其私,國家莫得而釐訂也。
故夫西國之君,有其權也如彼,中國之君其無權也如此,凡庶百政,罔不類是。千古萬筆,匪可殫論。故極其無權之敝,乃至天子之尊,不能爵士,必俟其自賈科第,自鑽保舉,自累資格,苟不由此,則君不得而庸也。天子之威,不能殺一人,雖敗軍之將,失地之官,婪贓之吏,經年監候,君不得而戮也。事無大小,皆下部議,君不得而獨斷也。政無鉅細,皆援成例,君不得而獨創也。今夫中外古今之所謂大權者,豈不以能創製立事而生殺人乎哉?豈不以能箝勒天下之舉動,整齊天下之耳目乎哉?以西君例中君,以中民例西民,則孰為重,而孰為輕矣乎?
先王之治天下也,以其民為子,而自為其父母,以其民為弟子,而自為其師。取民之衣服飲食居處,語默昏姻喪祭先生疾病家婦人子井灶六蓄,靡巨靡纖,靡繁靡簡,而一二自掌之,自消息之,於是乎君有權。後世則不然,一以其民為越人,一以其民為土芥。今夫父母之權,得以行於其子,師之權得以行於其弟子,雖有魁傑威力,而其權必不能行於土芥越人,於是君無權矣。人有恆言曰:事權事權。故夫事者權之母也,事一身之事者有一身之權。天君泰然,百體從令,心有權也。患心疾者,舉動失度,言笑無常,則官體有權,而心無權。事一家之事者,有一家之權。父兄教先子弟率謹,宗子之權也。室家昏耋,倦勤廢事,米鹽偷漏,僕役恣庇,則支庶奴隸有權,而宗子無權。天下之事者,有天下之權。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,君之權也。朝廷不肅,叢脞於上,噎塞於中,橫決於下,則賊官毒吏有權,而君無權。無權非所以為國也。賊官毒吏有權,非國之福也。民之秀者起而昌論,使人人各自事其事,人人各自有權,其於是乎命之曰:民權。民權惡乎起?起於君之不事民事也。鄉之民賊聞是說也,瞿然曰:是實奪吾權,於是乎竭其力而仇之,而摧之,而彌之,而不自其權之中落,固已久而矣。權非可奪之物,夫非自棄之,而誰得而奪之。然則,民權不亦善乎?麥孟華曰:事者權之母也。中國之民不能自事其事,即不能自有其權。未能事事,其畀以權,則權不在秀民,而在莠民。故今日之中國,莫若尊君權。使君權之黨,大索權於國中,十日而不得。君子曰:盍事其事矣。